經方同病異治愈咳嗽第 2 頁
案2 小青龍湯案
呂某,女,46歲。2009年8月25日就診。哮喘發作一天,咳嗽,痰白,氣喘,胸悶,惡風,汗出不暢,煩躁,耳鳴,脈緩,苔白厚。證屬外寒內飲,故用射干麻黃湯為主方加減治療。9月1日復診時,癥狀略有好轉,但咳嗽,痰白,夜間較多,隔日夜半哮喘發作一次,汗出減少,晨起鼻癢,脈緩,苔白略厚。前方似有療效,然而不夠理想。又因汗出反少,必是外寒內飲較重,病重藥輕使然,故改用小青龍加石膏湯加減,處方:麻黃10克,桂枝10克,細辛6克,法半夏10克,干姜10克,五味子10克,炙甘草6克,白芍10克,生石膏30克,地龍10克,百部10克,前胡10克,紫菀10克,款冬花10克,白英20克,敗醬草10克。7劑,水煎服。
患者服藥一周后來診,訴氣喘、胸悶、煩躁已除,稍有咳嗽,惡風、耳鳴好轉,汗出已暢,脈緩,苔白略厚。患者此時熱象不顯,守9月1日方去生石膏,加炒黃芩20克。
按:外寒內飲咳嗽,據病情輕重,常見者有二證,即射干痳黃湯證、小青龍湯證。前者出自《金匱要略·肺癰肺痿咳嗽上氣病》篇第六條:“咳而上氣,喉中水雞聲,射干麻黃湯主之。”以方測證,本證是外感風寒,內有水飲,寒飲相搏,壅塞肺氣所致,癥見咳喘,痰白,喉中哮鳴聲,惡風寒,無汗,或鼻塞,流涕,噴嚏,咽癢,發熱等。后者見于《傷寒論》第40、41條:“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以麻黃配桂枝、細辛,則溫散發汗之力強;射干麻黃湯以麻黃配細辛、生姜,則溫散發汗之力較弱。小青龍湯以細辛、干姜、五味子、甘草為伍,則溫化寒飲之力強;射干麻黃湯以射干、細辛、紫菀、款冬花、五味子為伍,則溫化水飲之力略遜。觀此二證,輕重有別;觀此二方,強弱有別,二者可據病情差異酌情選用。
《金匱要略》中述“肺脹,咳而上氣,煩躁而喘,脈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龍加石膏湯主之。”方中用石膏的原因是外寒內飲,兼有化熱之象,若熱象不明顯,則改用黃芩、魚腥草之類。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