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名老中醫學術思想整理缺乏特色
李紹林 山東中醫藥大學中醫文獻研究所
當代名老中醫學術思想是諸位名老中醫的寶貴經驗總結,對于中醫藥的發展及學術流派的梳理具有重要的意義。學術流派的三條標準即代表性人物、代表性觀點與代表性著作。代表性觀點即學術思想,是形成學術流派的基礎。學術思想的總結是學術流派分析整理研究的基礎性工作。在研究整理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已經整理的資料中存在著幾點問題,不容忽視。
總結過于籠統
學術思想是名老中醫在學術研究和臨床實踐中形成的智慧結晶,代表著當前中醫學術與醫療實踐的最高水平,鮮活生動,具有較強的指導性。名老中醫學術思想,即名老中醫在某一醫學問題上形成的獨特見解,應當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嚴謹的思維過程,還應有相應的具體診治方法。
一般認為,名老中醫學術思想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體現出來:新的理論見解和觀點的闡發論述;診療經驗、思維方式、用藥心得的總結提煉;治病醫人、傳道授業的人生感悟等。
學術思想是名老中醫學術的核心,但現有的名老中醫學術思想,往往使用“整體觀念”、“辨證論治”、“平調陰陽”、“治病必求于本”、“標本兼治”、“理論與實踐結合”、“繼承與創新同步”、“理論與臨床并重”等原則性、概括性的語言描述,這僅代表了作為中醫的基本理論,不能夠體現名老中醫自身的學術特色,更無以形成以名老中醫為核心的學術流派。
缺乏代表性著作
國家級名老中醫及其傳承人,是當前中醫界的領軍人物,他們應該代表當前中醫藥學的最高水平。名老中醫學術思想應該在名老中醫的論文、著作或科研成果中深刻地體現出來。但通過分析“國家級名老中醫學術傳承調查表”及“國家級名老中醫高徒學術現狀調查表”發現,為數不少的名老中醫尚缺乏能夠體現自己學術思想的代表作品。例如,有的名老中醫“喜用調肝、理氣、和血、祛病、化瘀”,但并沒有相應的代表作品問世,其現有的學術著作僅體現了其學術思想的某一方面或某一層次;又如,有的名老中醫善于“調整陰陽,平調寒熱”,但其代表性著作卻是食療方面的書籍,雖有著作但卻缺乏獨特的認識與見解,沒有體現出自身的學術思想。
亟待積極發掘和整理
學術著作是學術思想的載體,是流派得以繼承和發展的依托。整個醫學發展的歷史,就是在各種著作中得以保存流傳下來。但當代不少的名老中醫,由于種種原因,沒有形成自己的學術論著、科研成果。他們對某類臨床或理論問題不乏真知灼見,但其寶貴的經驗僅保存于自己的思維之中,或經口傳心授留給了衣缽傳人。他們的學術思想缺乏物質化的載體,不利于長久保存與傳承。如果我們不能積極地去采訪、收集、發掘和整理,隨著時間的流逝,他們的學術思想必然會漸漸失傳,留給我們的只能是無限的遺憾。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