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樹德肺脹驗案
薛某某,女,67歲。
初診日期:1969年12月12日。
主訴咳喘,不能平臥已半月余。患咳喘病多年,近來因寒冷而明顯加重。經某醫院檢查,診斷為: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心病,心功能不全。因治療未見明顯效果,故要求中醫治療。現咳嗽頻頻,喘促明顯,語言低微,氣短難續,心慌,氣短,不能平臥,倚被而坐,夜難入睡,痰多如清水,質稀易出,帶白色泡沫,小便少,面色黃白不澤,下眼瞼微有浮腫,下肢浮腫,按之凹陷不起,食納減少,不欲飲水,脘間發堵、微痛,不喜重按,有時惡心嘔逆,大便尚可。舌苔白而水滑,六脈皆滑而數,兩寸細滑帶弦,左關弦滑,兩尺沉滑略弦。
辨證:根據面色黃白不澤,言語低微,天冷季節發作,知其陽氣不足。年老陽虛,脾肺功能衰減,脾運不健,肺失肅降,寒濕不化,而生痰飲,停于心下。飲邪上凌心肺,故咳喘、氣促、心慌、甚則不能平臥;飲邪為患,故咯痰清稀易出,量多而帶白色泡沫;濕邪停滯,中焦不化,故脘堵,不欲飲水,舌苔白滑;濕邪下注,而致下肢水腫;又因水飲凌心,胸陽不振,水飲射肺,肅降、布化之令難行,不能“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故小便減少而水腫日增。從脈象分析,知是陽虛水飲內停,上凌心肺之證。
治法:根據“急則治標,緩則治本”和“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的精神,擬降氣除痰,助陽化飲之法,以標本兼治。
處方:炒蘇子10克,炒萊菔子9克,制半夏10克,化橘紅10克,炙甘草6克,茯苓15克,豬苓15克,桂枝8克,澤瀉10克,珍珠母30克(先煎),藿香10克,元胡9克。水煎溫服,3劑。
二診(12月15日):咳喘明顯減輕,痰亦明顯減少,小便增多,浮腫已消,能平臥安睡,舌苔轉薄,脈略滑而和緩。又服上方3劑,其女告知病已愈,又囑續服3劑,以鞏固療效。
半月后隨訪,病未再作。
選自《樹德中醫內科》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