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功修煉的具體操作第 16 頁
(三)入靜
入靜是逐漸消除一切思維活動的心理過程。
應注意消除思維活動并不等于消除意識活動,意識活動中除思維活動外尚有其它內容。入靜所要達到的恬淡虛無的氣功境界,即是沒有思維活動的意識空白狀態(tài)。空白并不是喪失,空白的意識境界仍然是孕育著潛在活力和生機的境界。氣功古籍中常說入靜的境界不是“頑空”,不是“死寂”,而是“如如不動”、“寂而常照“,這里的“如如”和“照”就是生機與活力的體現(xiàn)。
由于思維活動借助于各種意識對象進行,消除思維活動就意味著消除意識中的各種對象。對初學者來說,如果一下子忘卻所有的意識對象有困難,入靜的操作可以從意守開始。但此時的意守應注重發(fā)揮其以一念代萬念的作用,而不去利用其誘導心身感受;待意識對象單一的境界已經(jīng)形成并且穩(wěn)定之后,再忘卻這唯一的意識對象,便可以入靜。另外,入靜過程是意識活動逐漸中止的過程,就這一過程的心理操作強度而言,呈逐漸減弱的趨勢,這和意守、存想都不相同。如果在入靜的過程中感到需要刻意地操作才能維持其狀態(tài),那肯定是錯了。入靜的成功與否和情緒活動也有密切的關系,情緒激動時必然浮想聯(lián)翩,而浮想聯(lián)翩意昧著各種意象紛至奮來,要排除它們顯然是難上加難。針對這一點,入靜也可以從安定情緒人手,情緒平靜下來,思緒也伴隨著平靜;而當情緒平靜至極點時,入靜的境界便已隨之到來。
入靜影響和調節(jié)心身狀態(tài)的機理與意守、存想不同,它不借助于設置特定的意識對象來誘導心身體驗,而是立足于排除一切意識對象和意識活動所引起的直接的或潛在的心理、生理影響,使心身回歸于完全自然的狀態(tài)。故練功入靜的過程就是排除非心身自然影響因素的過程,故只要操作得當,入靜對心身必會產(chǎn)生良性效應。
<< 上一頁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 下一頁 >>
文章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5jw
- 網(wǎng)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wǎng)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fā)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醫(yī)藥粥]治療閉經(jīng)的中醫(yī)藥粥 08-08 [中醫(yī)外治]心絞痛的外治法 07-30 [治未病]肛腸病治未病特色療法 07-18 [中醫(yī)外治]中藥外用防痱子 07-17 [中醫(yī)外治]小兒脾氣虛泄瀉外治法 07-14 [中醫(yī)外治]脾陽虛泄瀉中醫(yī)外治法 07-14 [冬病夏治][圖文]2015冬病夏治三伏貼 07-03 [冬病夏治]冬病夏治的內涵與優(yōu)勢 07-03 [冬病夏治]冬病夏治與中藥穴位貼敷 07-03 [中醫(yī)外治]荔枝草外敷治癤癰 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