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的九大流派第 3 頁
靜神學派 靜以養神 無欲則安
靜神學派是以長生不老為養生目的,以返璞歸真、清靜無為、無欲則安為養生指導思想,主張貴柔,提倡導引調氣、形神兼養的靜態養生派。
靜神學派主張養生以靜養精神為主,清靜無為,靜中有動。老、莊道家一派“深根固抵,長生久視”的思想對靜神學派影響直接,他們崇尚自然,要求返璞歸真,順應自然,以靜為主。老子《道德經》說:“淡然無為,神氣自滿,以此將為不死藥。”指出思想要安靜、清閑,不要有過多欲望,才能使神志健全,精氣內守而益壽延年。莊子繼承老子思想,闡述了靜以養神、養精的道理,“靜則無為……無為則俞俞,俞俞者憂患不能處,年壽長矣(《莊子·天道》)”。后來《內經》中的“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 (《素問·上古天真論》)”等靜養原則都是由此發展而來。
中醫養生流派始于道家分流,許多信奉老莊思想的學者方士,一方面大力提倡導引、吐納等養生方法,另一方面又從防病強身的實際出發,將老莊養生思想加以整理提高。如嵇康的《養生論》指出:“智上于恬,性足于和。”認為物欲為養生之大礙,從而提出“養之以和”。之后,萬全《養生四要》首列寡欲為養生學之第一要義,強調“欲不可縱,縱欲成災……可謂知養生矣(《養生四要·寡欲第一》)”。其《養生四要·慎動》中亦強調“……故心常清靜則神安,神安則七神皆安。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故歷代養生家都十分重視養神,有“太上養神,其次養形”之說。
溫補學派 溫養陽氣 補益脾土
溫補學派的養生思想源于《內經》,其所確立的防病治病原則為歷代醫家臨證所取法。該學派醫家結合自己的臨床診治經驗, 闡述脾腎命門對人體的重要作用,指出養身防病要從“先天命門水火” 及“后天脾胃”著手。
溫補學派主張防病治病立足于先后天之本,是善用甘溫補益之法為特色的醫學流派。《內經》提出“實則瀉之,虛則補之(《素問·三部九候論》)”;“盛者瀉之,虛者飲藥以補之(《靈樞·脈度》)”;“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衰者補之……勞者溫之,損者溫之(《素問·至真要大論》)”。這些有關溫補的祛病養生原則為后世醫家所發揮。李東垣《脾胃論·卷上·脾胃虛實傳變論》中說:“若胃氣之本弱,飲食自倍,則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亦不能充,而諸病之所由生也。”認為脾胃功能正常元氣就充沛,臟腑組織功能健旺人體就健康。明代薛己主張脾腎并重,以脾胃為主;趙獻可倡腎命水火說,由于“命門無形之火,在兩腎有形之中(《醫貫·內經十二官論》)”,故習用六味地黃丸及八味地黃丸,補腎水命火;孫一奎認為腎間動氣為生生不息之根,三焦相火為元氣之別使,故溫養陽氣就顯得十分重要。清代葉天士亦認為“脾胃為病,最詳李東垣”,提出“補腎不如補脾”,并在繼承李杲“溫養脾胃之氣”的治法基礎上,增加了“養胃陰”的治法。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名人養生][圖文]黃永玉的養生之道 12-19 [飲食養生]秋季養生湯的做法 09-25 [飲食養生][圖文]中醫推薦中秋養生食物 09-25 [養生小常識]女性中秋養生三則 09-25 [四季養生]秋季養生談食補與藥補 09-15 [四季養生][圖文]秋季養生談“棗” 09-09 [養生小常識]秋季養生小常識——泡腳 09-08 [飲食養生]適合秋季煲湯的四種蔬菜 09-08 [養生文化]養生談“善” 09-05 [飲食養生]秋季飲食養生——扁豆燒牛肉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