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醫大師張學文的養生之道第 3 頁
化悲痛:悲痛是指悲傷哀痛。人為悲傷之事,都會感到難過和傷心,傷心到極點便會變成沮喪和絕望。若遇悲哀太甚可致肺氣耗散,意志消沉。正如《黃帝內經》所說:“悲則氣消。”容易悲傷的人,比其他人更容易得癌癥或其他疑難重癥。
悲痛也是人們情志宣泄的形式之一,適當的悲痛哭啼有利于情感毒素的排出,對身心健康也是有益的。若是強忍悲痛,悲不哭聲,反倒致使氣機壅閉憋出毛病來。如果悲哀過甚,深陷悲痛之中日久難于自拔,必然耗氣傷神,變生他癥。防止悲痛過度,平時就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看透世事變化,明白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不順心事十有八九,要化悲痛為力量,以積極進取的心態處置悲哀厄運,方可促進心神健康。
避驚恐:驚恐是指突然遇到意外、非常事變,心理上驟然緊張或恐懼不安的情志變化。驚恐細分是有區別的:同樣令人害怕的一件事情,事前不知謂之驚,事前知之謂之恐。過度驚恐,導致人體的生理病理變化也是迥異的。
中醫學認為,驚則氣亂,恐則氣下。受驚后可表現為精神緊張,目瞪口呆,心慌心悸,冷汗滲出,肢體僵硬,或手中持物失落,甚則驚叫,神昏跌仆,不省人事,這都是受驚后導致人體氣機逆亂的表現。輕者事過可恢復常態,重者則心身受損,遺患日久。
過度恐嚇則使人恐懼不安、心中害怕、魂飛魄蕩。輕者顏面失色,如臨深淵、履薄冰,戰栗腿軟,心慌冷汗淋淋等。嚴重者亦可導致神昏厥逆、四肢冰冷,二便失禁。中醫認為,恐懼過度則消耗腎氣,使精氣下陷不能上升,升降失調而出現大小便失禁、遺精、滑泄等癥,嚴重的會發生精神錯亂,癲病或厥亡。恐與驚密切相關,略有不同,多先有驚而繼則生恐,故常驚恐并提。
避免驚恐傷身,關鍵平時要做到鍛煉心智,正氣內存,遇事不驚,大義凜然,泰然處事。《黃帝內經》說道:“勇者氣行則已,怯者則著而為病也”,說明心智健康,氣血旺盛之人,遭遇驚恐是不易致病的。
七情過激過極皆可致病。情志致病的機理主要是影響人體內環境的穩定,如氣機運行障礙、臟腑功能失常,以及損傷機體陰陽、精血等。情志養生,除上述適時適當調控自己的情志適應情緒變化之外,若遇遺患致病,還需及時投醫問藥,綜合調理,以促使心身健康早日康復。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名人養生][圖文]黃永玉的養生之道 12-19 [飲食養生]秋季養生湯的做法 09-25 [飲食養生][圖文]中醫推薦中秋養生食物 09-25 [養生小常識]女性中秋養生三則 09-25 [四季養生]秋季養生談食補與藥補 09-15 [四季養生][圖文]秋季養生談“棗” 09-09 [養生小常識]秋季養生小常識——泡腳 09-08 [飲食養生]適合秋季煲湯的四種蔬菜 09-08 [養生文化]養生談“善” 09-05 [飲食養生]秋季飲食養生——扁豆燒牛肉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