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醫大師張學文的養生之道
國醫大師張學文的養生之道
國醫大師張學文教授是國內外享有盛譽的中醫藥專家。為推動中醫藥事業發展,他常不辭辛勞外出講學,足跡遍布國內外;他仁厚淳樸,醫德高尚,學驗俱豐,年近八旬高齡仍每周堅持五天門診,對病人和藹可親,診病細致入微,理法方藥一線貫穿,屢起沉珂;他治學嚴謹,誨人不倦,甘為人梯,桃李滿天下。筆者(李軍)有幸侍診張學文教授,現將他對情志養生的觀點整理成文,以饗讀者。我們來看看張學文教授的養生之道。
心胸寬廣 心態平衡 乃養生之首
現代社會生活節奏緊張,工作競爭激烈,人們受外界干擾,難免浮躁緊張,對健康造成不利影響,張老說,保持心態平衡和樂觀情緒對人體健康非常重要。快樂是健康的良藥,樂觀豁達,開朗豪放,知足常樂,遇事多思其有利一端,對人多念其友好一面,多聞樂事,多交性格開朗之人,可消除不良情緒。常言道:“笑一笑,少一少;惱一惱,老一老。”每天不離歡笑,但不得狂笑,以免耗神傷心;怒最傷人心神,損人壽命,當以忍讓戒怒,容則能恕人,忍則能耐事,對事物超然脫俗。
中醫講究“恬淡虛無,精神內守”,張老將心胸寬廣、心態平衡放在養生之首。張老指出,一個人如果精神愉快,性格開朗,對人生充滿樂觀情緒,就會陰陽平和,氣血通暢,五臟六腑協調,機體自然會處于健康狀態。反之,不良的精神狀態,可以直接影響到人體的臟腑功能,使得臟腑功能失調、氣血運行阻滯、抗病能力下降、正氣虛弱,從而導致各種疾病。
張老對自己的要求:剛直而溫和,不過于苛求。凡事聽其自然,遇事處之泰然,得意之時淡然,失意之時坦然,這是維持心態平衡的四味良藥。保持心態平衡,就要注意調節情志以養生。
要善于調控情志變化
情志養生,就是要善于調控自己的情志變化,以避害傾利,促進身心健康。七情六欲,人皆有之,情志活動屬于人類正常生理現象,是對外界刺激和體內刺激的保護性反應,有益于身心健康。但若七情過極過激超越了人體的自我調控能力,則會導致疾病的發生。中醫學認為:喜則氣緩,怒則氣上,思(憂)則氣結,悲則氣消,驚則氣亂,恐則氣下。人體的氣機逆亂進一步可損害臟腑:狂喜傷心,暴怒傷肝,憂思傷脾,悲痛傷肺,驚恐傷腎。在日常生活中要著重調控如下所述的過激過極情緒,以維持心身健康。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名人養生][圖文]黃永玉的養生之道 12-19 [飲食養生]秋季養生湯的做法 09-25 [飲食養生][圖文]中醫推薦中秋養生食物 09-25 [養生小常識]女性中秋養生三則 09-25 [四季養生]秋季養生談食補與藥補 09-15 [四季養生][圖文]秋季養生談“棗” 09-09 [養生小常識]秋季養生小常識——泡腳 09-08 [飲食養生]適合秋季煲湯的四種蔬菜 09-08 [養生文化]養生談“善” 09-05 [飲食養生]秋季飲食養生——扁豆燒牛肉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