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養生經驗
孔子的養生經驗
孔子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在科學很不發達,醫療保健條件相當落后,人均壽命還不到30歲的春秋戰國時代,一生經歷坎坷、東奔西走的孔子卻享年73歲,這與他平時注重養生保健有很密切的關系。
大德必壽
孔子養生之道的精髓是“養性”。他一貫倡導“修身”,“克己”,“仁者壽”,“大德必得其壽”,提出了道德修養與壽命長短的關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愛人”、“老者安之,少者懷之”,是孔子養生體系最突出的特點。他尊老愛幼,斥責遺棄老人的行為。他認為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足,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即衰,戒之在得。”指出人在少年、壯年、老年三個生理階段,各有所戒。這就是說,人在年輕的時候要注意勞逸適度,特別是在性生活上,不能貪欲,否則就會損害身體;人在血氣方剛的時候,愛爭強好勝,但應防止動輒打架斗毆、強力舉重等;到了老年,更應注意心身不可過度勞累,即不可“貪得”,要把名利看淡一些,不要挖空心思去謀取個人利益。這是孔子“養性”的核心理論。他欣賞清心寡欲的心態,反對患得患失;提倡心胸坦蕩、剛毅、堅強。他認為驕傲自大、游蕩忘返和飲食荒淫這三種情緒有害于健康。他提出三種有益健康之事,即調節行為、道義之善、交好朋友。孔子在《論語》中指出:“仁者壽。”他解釋說:待人要寬厚大度,要有高尚的道德修養,這樣的人能長壽,他在《中庸》中更加明確闡述:“大德必得其壽。”這是因為,大德者,必德高望重,安心處世,光明磊落,性格豁達,我們平時說的“心底無私天地寬”也是這個意思。由于“無私”,所以終日心平氣和;由于寬厚待人,沒有嫉賢妒能的憂慮,心里自然泰然自若。孔子說:“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所以君子是心胸寬闊、豁達開朗的人,小人是經常局促不安、愁眉不展的人。孔子指出,人到了老年,自己的行為能把握得住,也能放得開,進入了一個能解脫一切的狀態,可以做到不為紛煩的世事困擾,能應變一切順境、逆境,變得眼界高超,虛懷若谷。人若如此修德,則心無思欲,胸懷坦蕩,多吉多利,可以使人的潛力得以發掘,素質得以提高,而且人人重德,社會和諧,大家生活在暢心如意的環境里,益身延年是可以做到的事情。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名人養生][圖文]黃永玉的養生之道 12-19 [飲食養生]秋季養生湯的做法 09-25 [飲食養生][圖文]中醫推薦中秋養生食物 09-25 [養生小常識]女性中秋養生三則 09-25 [四季養生]秋季養生談食補與藥補 09-15 [四季養生][圖文]秋季養生談“棗” 09-09 [養生小常識]秋季養生小常識——泡腳 09-08 [飲食養生]適合秋季煲湯的四種蔬菜 09-08 [養生文化]養生談“善” 09-05 [飲食養生]秋季飲食養生——扁豆燒牛肉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