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辨證論治新體系(下)第 3 頁
在明析病理因素的基礎上,確定病位、病性。痹證的病變在肢體關節,故臟腑病位主要在肝腎脾(肝主筋、腎主骨、脾主四肢肌肉;關節為骨之交接,由筋膜束合而成)。若病初以關節、肌肉疼痛為主,則病在肌表經絡,病久以關節變形、僵痛為主則深入筋骨,病及肝腎;兼有肌肉瘦削,則病及于脾。依據中醫基礎理論,綜合特異癥、可見癥和相關舌脈即可判斷病性的陰陽虛實、標本緩急。
根據病機證素的組合確定證名
病機證素是辨證診斷的基本單元,多為臟腑病機、病理因素之間的兼夾、復合,如腎虛肝郁、肝郁脾虛、瘀熱相搏、濕熱郁蒸、寒濕痹阻、痰熱內蘊、痰濕中阻、風火交織等皆為臨床所常見的兼夾、復合病機,交叉組合成為證候的名稱。
疾病總是處于不斷的變化之中,臨證需注意病機的動態演變,圍繞病機之間的兼夾、復合和轉化、演變規律進行分析、歸納,根據各種疾病的不同,明晰病機證素的分類、組合特點,能直接指導臨床的辨證論治,提高臨床療效。如“瘀熱”是多種外感、內傷疾病的病變過程中所產生的一種復合病理因素,由血熱、血瘀兩種病理因素互為搏結、相合為患而形成,臨床表現為“瘀熱相搏證”,而由于疾病的不同又可表現為不同的子證,如中風的瘀熱阻竅證、重癥肝炎的瘀熱發黃證、急性腎衰的瘀熱水結證、各種出血性疾病的瘀熱血溢證。再如痹證初起多表現為風濕、風寒濕、風濕熱痹阻(風寒濕痹證、風濕熱痹證等);三者之間又可轉化、兼夾,表現為風寒濕熱痹(寒熱錯雜證);病久還可表現為痰瘀痹阻、肝腎氣血虧虛(痰瘀互結證、肝腎虧虛證、氣血虧虛證)。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