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辨證論治新體系(下)第 2 頁
以證帶病,病證結合
不同的病有可能在某個階段出現近似的證,但由于疾病的性質和傳變規律的差異,即便是相同的“證”可因疾病的不同而有各自的特點,因而只有以證帶病,結合具體疾病審證求機,才能把握疾病的病機演變規律,使辨證準確,治療具有針對性。臨床上應首先把握各系統疾病的病機證素,其次根據各系統疾病的特征把握具體疾病病機證素,為最終根據具體疾病的病機演變特點確定各階段證候的病機證素奠定基礎。
基本步驟
在以病機證素為核心辨證論治新體系的框架下,其辨證論治包括以下4個基本步驟。
辨識病機證素
辨識病機證素是根據特異癥、可見癥和相關舌脈,識別病理因素及病位、病性。特異癥是指人體內在病理變化表現在外的特征性癥狀、體征,是辨識病機證素的主要依據,即《傷寒論》所云“但見一癥便是,不必悉具”之意。可見癥是指人體內在病理變化可能表現的癥狀、體征,可因病而異。相關舌脈是辨識病機證素與脈癥是否對應的參考依據。
以痹證為例,如風的特異癥為關節疼痛游走不定、關節怕風;寒的特異癥為關節冷痛、遇寒痛增、得熱痛減、關節怕冷;濕的特異癥為關節疼痛著而不移、關節痛陰雨天加重、肢體酸楚沉重。風的可見癥為肢體肌肉疼痛酸楚、惡風、發熱;寒的可見癥為四肢清冷、關節拘痛;濕的可見癥為關節漫腫、食欲不振、大便溏。風的舌脈表現為苔薄白,脈浮;寒表現為舌質淡或淡紅,舌苔薄白,脈緊或遲;濕表現為舌苔膩,脈濡緩或細緩。臨床上既可表現與病機一致的脈象,也可表現與病機不相一致的脈象,故又需根據具體情況舍脈從癥或舍癥從脈。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