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的“終始”觀
孟琳升 內蒙古包頭市杏林中醫研究院
《素問·天元紀大論》謂:“善言始者,必會于終,善言近者,必知其遠。”
對于本經文的闡釋,方藥中教授在《黃帝內經素問運氣七篇大論講解》一書中認為:此段著重指出對客觀規律了解的全面性。所謂“始”,即開始;“終”,即終末;“近”,即現在;“遠”,即將來。這就是說,對自然變化不僅要了解它的開始,也要了解它的發展;不僅要知道它的現在,也要知道它的未來。只有徹底對它了解,才能做到心中有數。
《內經》特別重視和強調此等知近達遠、識始曉終的理論。《素問·氣交變大論》等更有“善言天者,必應于人;善言古者,必有驗于今;善言氣者,必彰于物;善言應者,同天地之化;善言化言變者,通神明之理”等論述。只有通盤考慮、全局把握、由近及遠、由表及里、博古通今的治學、治醫方法,才是“大圣之業”,堪為上工的“善診者”,方能“宣明大道”。也只有這樣,才是真正認識和分析事物的科學方法。
關于“神”的概念,中國文化中頗多涉及。大體可分為“天之神”和“人之神”兩類。
“天之神”,其原始含義指“天神”。《說文解字》釋“神,天神引出萬物者也”。徐灝注稱“天地生萬物,物有主元者曰神”。認為神是天地萬物的主宰。這一含義在《內經》中的運用不多,僅有“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和“拘于鬼神者,不可與言至德”兩處。運用更多的則是“天之神”的第2種含義——宇宙變化的內在規律。這又與《周易》“神無方而易無體”、“陰陽不測之謂神”幾相近似。因此,《中國大百:科全書·哲學》釋云:“神,最初指主宰自然界和人類變化的天神,后來經過《易傳》和歷代易學家、哲學家的解釋,到張載和王夫子,演變為用來說明物質世界運動變化性質的范疇,成為內因論者反對外因論的理論武器”。
“人之神”,《內經》著重強調“神機”與“神明”。把人體的孕育、出生、發展、變化等生命活動的具體表現,和情志思維的活動過程及其反映形式,統以“神”來概括,并且用形神一體、精氣神一體的理論,闡述著活體人的狀態;用五神臟理論,闡述著臟腑運動的狀態;用“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及“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理論,闡述著人體生命活動(當然包括精神情志思維活動)受其主宰的狀態。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