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將以原創優勢影響人類健康生活第 3 頁
人的復雜性在于其整體性
世界科技進步很重要的一點是對微觀領域的了解,西方醫學借助于這種研究方法,將人體“破碎化”“碎片化”看待,“目無全人”的解剖微觀化研究,首先丟掉了人的精神作用,人與天地萬物的聯系也難以在解剖刀下體現出來,人與社會的“和諧”關系也不能用物理化學指標明確表示,而且,人的主觀感受都被判定為膚淺的“癥狀”,只把“物質的根據”作為“硬指標”衡量,于是就有了很多“綜合征”“癥狀待查”,以及不屬于疾病的“亞健康”。
生命起源于細胞,單細胞生物直接面對環境,全方位感受天地萬物對自身的影響,其“健康”與否不僅與自身的結構有關,更要看環境是否適合自身存在。人類進化出思想,能主動適應環境,但是并不能隨心所欲地生活,天地萬物時時刻刻影響人的健康,整個時空與人的健康息息相關。因此,“整體觀”絕對不能局限在身體之內找平衡,而必須把生命放在天地四時相應的變化之中去考慮,這就是人體生命復雜性的體現。
《素問·寶命全形論》說:“天復地載,萬物悉備,莫貴于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因此,中醫論述臟腑功能的時候,把人體與天地萬物聯系在一起進行敘述,把四季、五方、萬物的因素都與人體聯系起來,建立了藏象理論。中醫的治療方法也是“時空化”的方法,藥物的溫熱寒涼“四氣”,酸苦甘辛咸“五味”,都富含著時空的元素,也是在不斷變化之中把握健康,因此推崇“辨證論治”。
中醫依靠模糊集合走向清晰
中醫藥誕生于科技不發達的古代,其對世界的了解主要靠肉眼觀察,靠感官體驗,但是我們不能說用望遠鏡、顯微鏡看到的才是科學,用肉眼看到的不屬于科學。世界真實的狀態往往是模糊的,這不僅因為物質無限可分,人體生理病理的精確度不可窮盡,還因為一切的物質存在都處于不斷變化之中,人的健康狀況更是瞬息萬變,每個細胞同時都進行著分解與合成,人的健康狀態絕對不是幾個固定不變的數據。
西方醫學追求數據精確,只知道藥物可以作用到分子靶點,還沒有達到分子之下的水平。數據的無限精細、海量化,讓人難于把握。古代中醫處理“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摶之不得”的微觀世界,具有不同尋常的大智慧。《素問·陰陽離合論》說:“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把握世間萬物,有的時候數據越多、越精細,就可能越失真,用顯微鏡觀察蒙娜麗莎的畫像,得到的只是油彩的數據而不是蒙娜麗莎如何美麗。如果用體重多少微克、身高多少微米、面色黑白多少像素來介紹一個陌生人,你很難把他從人群里找出來,而按照高個子、中年人、白皮膚、戴眼鏡、穿黑呢子大衣等模糊數據的集合去尋找,卻可以很快就把這個人從人群里分辨出來。老農挑西瓜、村婦看家門,運用的都是模糊識別,而不是具體數據判斷。這就是“象數之學”的形象識別法,也是模糊集合判斷。一個物體只屬于一個模糊集,不同的模糊概念加在一起就走向了清晰。
《素問·五運行大論》說:“夫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天地陰陽者,不以數推,以象之謂也。”形象思維是中醫的法寶,它從形象清晰的角度研究事物。一個合格的中醫依靠模糊集合,絕對不會用桂枝湯治療麻黃湯證,也不會用小柴胡湯治療承氣湯證,不會把氣虛說成血虛,也不會分不清虛實寒熱表里。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