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將以原創優勢影響人類健康生活第 4 頁
辨證論治無縫對接“治未病”
疾病醫學的診斷講求排他性的“硬指標”,但是疾病達到被診斷的“標準”需要很長的過程,在早期“不被診斷”的階段用藥,往往被視為“沒有根據”的亂用藥。在這個意義上說,疾病醫學排斥“治未病”。
中醫對疾病的認識與西方醫學不一樣,是從人體健康的角度立論,只要人體有痛苦,不論它是外邪引起的,還是自身體質、生活造成的,皆屬于病態,都可以獲得醫學的幫助。
中醫主張“正氣奪則虛”,《素問·經脈別論》說:“生病起于過用。”《素問·宣明五氣篇》說:“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是謂五勞所傷!毕矀,悲傷肺,怒傷肝,恐傷腎,思傷脾,中醫的健康觀是動態的,絕對不是某個限定的數據。
“治未病”是以維護健康為目的,是中醫的健康管理學,“治”首先是治理沒有病的身體,然后才是“未病”之時進行預防、保健,有病早治療,既病防傳變,愈后防復發。
“治未病”必須從人的感覺出發,通過體質辨識、證候辨別,維護健康、調理亞健康、治療不健康,全方位、動態地提供服務,而不是必須經過各種檢查確診之后才進行治療。
中醫對于疾病的診斷,是從疾病的暫時性、可轉化性入手的,比如“胸痹”名稱的確立,是動態觀察病人氣血,由暢通而出現暫時的閉塞不通,其原因無論是陽虛氣弱推動無力,還是痰濁瘀血阻滯不暢,只要經過“辨證論治”消除了證候,就解除了閉塞,也就治好了胸痹。盡管患者冠狀動脈造影還可能有粥樣斑塊存在,只要不再有胸痹的證候,就不屬于中醫診治的著力點了。當然反復發作的胸痹,不能因為證候的緩解而宣布胸痹已愈,而必須鞏固治療以便達到長治久安的目的。
對于西方醫學確診的其他疾病,只要有證候(癥狀與體征)存在,中醫就可以通過辨證論治,以“狀態調整”影響患者疾病的“形態變化”,從而有利于患者恢復健康。一個疾病可以有不同的癥狀,中醫以突出的一個作為病名,這個學術特點常被詬病,以為中醫診斷浮淺,說不清疾病的本質。其實,在中醫看來病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經過治療盡早消除這些以癥狀為代表的疾病,中醫抓的是病機,癥狀、病名都是切入點,不是診治之中最關鍵的部分。一個個癥狀都先后被消除了,自然就治愈了疾病。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