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中華文化就沒有中醫藥第 2 頁
中醫藥文化和中華文化是同盟軍
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生活、生產、習慣、民俗及文學、歷史、哲學等形成的傳統文化與中醫藥互動中,形成了以醫藥為核心的中醫藥文化。中醫藥文化和中華文化,二者是共襄盛舉、共鑄輝煌的同盟軍。
從醫學和文藝而論,醫文互通。文是載醫之體,醫是載道之文。文學體裁醫學悉具。除常見的問答體、敘述體、論文體、醫話體、詩歌體等外,尚有醫案體為醫學獨有。醫案體也有多種格式,在敦煌遺書卷子中,還有一折以《定風波》詞牌書寫的醫案。在醫學,藥名最常被文學家把玩,寫出了諸如藥名詩、藥名聯、藥名詞、藥名謎,乃至《錢本草》等等。文學家也為醫藥創意造詞,為醫藥界所習用。例如,明戲劇家湯顯祖在《牡丹亭·調藥》一折中,曾有“道地藥材”之語,為本草學和藥商所接受。清代小說家吳敬梓在《儒林外史》中有“熟讀王叔和,不如臨證多”之語,已為醫界篤重實踐之警策。醫藥經典的詮釋,也是循按經學的注、疏、補正的方式。習醫的啟蒙,也是從背誦《藥性賦》、《湯頭歌訣》和《醫學三字經》等入門。常言道,“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背誦湯頭歌者,“背熟湯頭三百首,未曾辨證已知方”。
醫學和史學互為聯袂。醫學為史學提供史源材料,史書載有醫事、疫情、醫家傳記和醫籍。醫學和哲學互為資源。《易經》就是以“近取諸身”而初創,成書為經傳以后,則成哲學概括醫療經驗的理據,發為醫學經典。是醫學的實踐啟發了哲學,醫學又在哲學的發展中創立了新理論。例如,在氣一元論和陰陽五行發展的背景中,綜合了天文、歷法、氣象、疾病、災害等知識的資料,結合天干、地支的周期格局,創立了具有預測功能的五運六氣。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