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種醫學并存背景下中醫之發展第 5 頁
譬如,西醫診斷之肺結核(活動期),我們只有認識到本病中西醫治療各自的優缺點以及疾病的病因、發展、演變,在中醫辨證施治的同時,不失時機地應用正規抗結核西藥治療,就可取得中西合璧,相輔相成的佳效。否則,單純只用中藥醫治,一般來說是不大可能取得較好療效的,有時甚至走向治療目的的反面。因此,中醫工作者在臨床上碰到西病最好要有所認識,特別是不太熟悉的疾病要勤于參考西醫的著作、文獻,把握疾病的發展規律,以期在疾病的全過程或某一階段充分發揮中醫優勢,獲得最大效果。
西醫學的科學方法和實踐手段可為中醫所用
當今,現代科學技術高度發展,西醫學及時地將現代科學技術成果應用于醫學,促進醫學的不斷進步。中西醫學的研究對象和實踐目的是一致的,所以西醫學的科學方法和實踐手段為中醫所用,對提高中醫辨證施治的深度與廣度大有裨益,是中醫微觀辨證不可缺的工具。
如臨床常遇到某些西醫疾病或疾病的某一階段中醫無證可辨或難以辨證,此時把西醫的理化檢查經過中醫分析往往就能成為辨證的客觀依據,變得有證可辨,如慢性腎炎恢復期或穩定期的病人,患者常無明顯不適,舌象、脈象亦無明顯陰陽偏頗,在中醫看來似如常人,但西醫的檢查卻仍存在不少異常(輕度蛋白尿、輕度貧血、血壓偏高……),如果認為患者無病顯然是錯誤的,這時我們就應當盡量的利用西醫檢查結果,將其視為微觀的癥狀而辨證,如單純蛋白尿而無紅細胞尿、高血壓者多提示脾腎陽氣不足、精微不固;紅細胞尿多亦提示氣陰不足或腎陰虧虛,兼見白細胞尿多提示濕熱未清等,似此,中醫的認識范圍可得以拓寬,使中醫治療西醫疾病進入宏觀、微觀相結合的境界,對中醫自身的學術提高也有莫大好處。
中醫與現代醫學應由相互滲透、相互借鑒,互補長短
中醫學在長達數千年的發展過程中,積累了十分豐富的防病、治病的理論和經驗,對許多疾病有獨特的療效。由于中國的文化環境和中醫學自身的特點,這些理論與經驗的表述常以許多個案的形式記錄下來,與現代西醫疾病亦無直接聯系,確實值得探索。例如,可以中醫某證與西醫某病的癥狀和體征相結合,建立指標系統,冠以新的病名,如“寒凝心脈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依此相推,可以利用中西醫理論解釋某種疾病的病因與病程機制,使某種疾病達到定性化和定量化的標準。
上一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