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流派與學科共發展第 4 頁
我們體會到中醫是以臨床為核心的一門經驗醫學,長期以來始終以臨證為基礎,反復循環發展,雖然也有螺旋式上升,但是基本模式沒有改變,這是限于歷史條件。目前國家有良好的經濟基礎,現代生命科學高速發展,不僅有較好的開展基礎理論研究的條件,也有許多臨床研究的新模式,我們必須在以臨床為繼承基礎的同時,適當地向基礎研究進行轉化,在基礎研究取得成果后也必須及時向臨床轉化。西醫來自于實驗醫學,目前強調向臨床轉化正成為熱點,中醫和西醫不同,我們強調在中醫走向世界、讓世界和中醫接軌中實現雙向轉化。
隨著社會人口老齡化以及慢性勞損的增加,慢性筋骨病已成為影響人類健康及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它具有危害性大、患病率高、手術率高、復發率高等“一大三高”的特點,成為醫學界普遍關注的醫學難題和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重大、疑難疾病。我們在原有發展的基礎上,根據國家要建設“健康社會”的戰略思想和當今骨傷科疾病發展需求,結合石氏傷科流派特色和優勢,將研究目標聚焦在中醫藥防治慢性筋骨病,經過多年的研究形成了“氣血為綱、痰瘀兼祛、筋骨并重、內外兼顧、臟腑同治、重在肝脾腎”的思路與方法。針對目前骨傷科疾病的研究熱點和難點開展了三個主要研究方向:中醫藥防治脊柱疾病理論與技術研究;中醫藥防治骨與關節疾病理論與技術研究;以及慢性筋骨病氣血、臟象理論的基礎研究。通過開展臨床與基礎的系列研究,初步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彰顯了中醫藥防治慢性筋骨病的療效與優勢。
諸如在椎間盤疾病的研究中形成了“調和氣血法”的臨床指導原則,建立了“病證結合、分型論治”的臨床規范化方案;在此基礎上研制了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新藥“芪麝丸”(國藥證字Z20090067),目前正在開展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的四期臨床實驗。同時通過建立各種動物模型開展椎間盤的基礎研究,發現了椎間盤退變的三期變化,中醫藥在早期可以改善微循環,中期可以抑制炎癥反應,晚期可以緩解細胞凋亡。同時我們提出了“恢復脊柱平衡”預防與治療學觀點,延伸石氏傷科學術理念,發展成為“調和氣血、動靜結合、筋骨并重”防治慢性筋骨病的技術特色。在繼承石筱山、王子平傷科學術思想的基礎上形成了“脊柱平衡”療法的規范化技術方案,防治特發性脊柱側凸癥的脊柱平衡手法和導引術,防治頸腰椎疾病的整頸、腰三步九法及施氏十二字養生功,這些技術目前正作為中醫藥適宜技術在全國推廣。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