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對外傳播角度看中醫藥文化翻譯第 3 頁
1.參照西醫,以實用性為原則 中醫藥文化具有濃郁的古典文學色彩和深厚的哲學底蘊,再加上中醫本身獨特的理論基礎已自成一體,其涉及的醫學理念和術語往往在英語中無法找到完全對應的詞語或表達法。全人類對于自然科學領域的認識在很多方面是相似或相通的,比如中西醫在對人體器官及其生理功能的認識、日常保健以及飲食療法等方面就有諸多相同、相近之處,而且,隨著全球化的加劇和互聯網的普及,這種文化和認識上的趨同性正日益擴大。譯者完全可以遵循實用性原則,大膽借用西醫所固有的生理、病理術語來翻譯對應的中醫概念,以達到求同存異、共同發展的和諧狀態。例如,中醫的心、肝、脾、肺、腎雖然既具有解剖意義,也分別特指各個器官所具備的不同功能,但隨著中醫藥在世界各地的發展壯大以及外國受眾對中醫藥文化的進一步了解,上述術語完全可以對譯為西醫的heart、liver、spleen、lung和kidney。從翻譯實踐來看,將中醫概念參照西醫譯成英文,并未造成中西醫用語混淆不清的情況。相反,隨著中醫藥文化對外交流的深入,這種譯法還將會得到越來越多外國受眾的接受和認可。
2.保留特色,以民族性為原則 從對外傳播的角度而言,譯者的任務就是把中國傳統文化以準確真實的本來面貌推向世界,反映當代中國學者對傳統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所以,對于相當一部分無法找到對應語的內容而言,在翻譯時就應盡量保留其原有的特色,以中醫藥文化典型的民族性為原則。在眾多的翻譯方法中,音譯或音譯加注稱是遵循這一原則的最好例證之一。例如,“氣”、“陰陽”、“氣功”等內涵豐富的概念該如何翻譯為英文,最初在中醫翻譯領域一直存在諸多爭議,無論是直譯還是意譯,都無法準確完整地反映原語的復雜含義。而現在,這些概念對應的音譯詞qi、yinyang、qigong ,都早已被外國讀者熟知和理解。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