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中醫”及其“中”第 3 頁
即使到了鄭和下西洋之際,明明知道普天之外還有天,但我們的先人依然很自負地認為“天下者,我們的天下”,出使西洋的目的也就從根本上發生了倒置:我們不是去學習,我們也不需要學習,我們出去是布施,去炫耀天子的威儀,不管走到哪里,都有“我的地盤我做主”的主人公味道。既然可以做主天下這個地盤,這個地盤里的一切事想當然都為我中國所有,什么《經》、《集》、《典》、《誥》也就沒有必要加以“中”字予以明確,天下也就沒有“中醫”、“中藥”、“中國功夫”等說法了。
然而,令我們先人始料不及的是,王土之上并非都姓“中”,天下百姓也并非全是中國天子的臣民。鴉片戰爭之后的中華帝國天子文化,除了能滿足君臨天下的虛榮之心外,妄自尊大的閉鎖政策,最終換來了西方工業文明的火槍、大炮,西方世界文化涌入,打破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天子夢幻。他們終于知道了中國有的,邊國也有,天朝有的,天朝之外的也有。西洋人為了區別于落后的東方文化,在天朝冠有“中”的東西也應運而生了:中醫、中藥、中國功夫、中國畫等。唯有這個“中”字,還在一些不知國恥國難的國人中,承載著他們眷戀先人“君臨天下,挾持萬方,宇宙歸一,唯我獨尊”霸主雄姿的情份,“有病不治,常得中醫”的這個“中醫”,也就有了兩種衍生含義:一是有別于其他醫學的中國醫學,即:有病采用其他治療方法無效后,常可通過中醫來取得效果。二是中醫治病的最高境界——致中和(中和醫),即中醫學所闡明的“陰陽和合”、“陰平陽秘”生理機制的最佳體現。特別是第二種解釋方式,更能代表了中醫學界的一種學風——只要現在有的,不管古人原意如何,我們無論如何也要讓它與現在“合拍”,無論如何也要今人知道現在已有的、現在發現的“幾千年前就有”了,這些解釋雖已與原義相去甚遠,但與“唯我獨尊”,鐵定不移死守某一經旨要客觀現實得多,這種圓通活法的懷舊情愫,適當保留一點也無妨。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