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中醫”及其“中”第 2 頁
在西方工業文明傳入之前,這種不在前面綴“中”字的現象,不僅是在祖國傳統醫學所獨有,在以中國傳統文化為背景的其他文化科技領域里也完全是一樣的,如農學的《齊民要術》、音律學的《律呂精義》、水利學的《漕政舉要》、建筑學的《營造法式》等,也沒有像現在這樣常常稱之為《中國建筑》、《中國農業》、《中國水利》等。所以,有人把東漢出現的“中醫”二字,解釋為有方位或地域含義的“中國醫學”,純屬穿鑿附會。
至少在明末清初,我們的先人還只有單一大空間“世界”——“天下”這一概念,沒有集合(多地區多國家)空間“世界”這一概念,這一點非常重要。由于古代技術條件限制,交通閉塞,溝通困難,我們的先人自然而然地認為,人的主觀能力所能涉及的范圍,便是天下的全部。更為惱火的是,如果說古代西方某些國家和人受制于當時條件,自大地以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人類是宇宙主宰的話,中國古代的某些“圣賢”卻因同樣的原因,以為黃河中原(古代稱“中國”)是天下的中心,一廂情愿地做著主宰“天圓地方”之天下的天子美夢,甚至還瘋狂地叫喊:“我真的好想再活五百年”,這才是“中”的文化含義里真正的“中心”情結之所在。因此,中國君王就有了氣勢磅礴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駕馭天下的自豪感。請看《戰國策·趙策》對所謂中國有一段極具體的描述:“中國者,聰明睿知之所居也,萬物財用之所聚也,賢圣之所教也,仁義之所施也,詩書禮樂之所用也,異敏技藝之所試也,遠方之所觀赴也,蠻夷之所義行也!贝笠馐牵褐性貐^是聰明而有遠見的人士居住的地方,是各種物資和財富聚集的地區,是圣賢對人進行教化的地方,是德政仁義普遍施行的地方,是讀《詩》、《書》、《禮》、《樂》的地方,是各種奇巧技藝得以施展的地方,是各國諸侯不遠萬里前來觀光的地方,是四方落后少數民族效仿學習的地方。一句話,中國,最完美的地方。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