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中醫”及其“中”
中醫視點:漫談“中醫”及其“中” 張毅 四川省遂寧市中醫院
“中醫”一詞早在東漢時代就出現了,如《漢書·藝文志·經方》云:“以熱益熱,以寒增寒,不見于外,是所獨失也。故諺云:‘有病不治,常得中醫’。”之后,又陸續有所述及,如唐·柳宗元《愈膏肓疾賦》云:“夫上醫療未萌之兆,中醫攻有兆之者。”宋·葉夢得 《避暑錄話·卷下》云:“‘不服藥,勝中醫。’此語雖不可通行,然疾無甚苦,與其為庸醫妄投藥,反害之,不得為無益也。”對這些 “中醫”的釋義,不外乎兩種:中等醫療水平的醫生;中等醫生水平的治療效果。真正有方位和地域概念的“中醫”名詞,出現在鴉片戰爭前后。當時在中國的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西醫們為區別中西醫,把起源于我國中原地區(即古代的“中國”,下同)為主的醫學簡稱為“中醫”。這個時候的中醫的名稱只是為了和西醫做一個對比。到了1936年,國民黨政府制訂的《中醫條例》法定了“中醫”這個名詞。可以這樣說,在西醫進入中國之前,“中醫”這一概念沒有方位和地域的含義。
為什么祖國醫學從肇始至西醫進入中國之前,不管是在著述,還是行為活動中都不前綴“中”,比如《內經》不稱《中醫內經》,《本草綱目》不稱《中藥綱目》,請人治病稱“延醫診治”不稱“延中醫診治”。醫療機構也不稱“中醫院”而是稱“廬”,如治療戰傷的醫院叫“庵廬”、“坊”,如治療傳染病的醫院叫“癘人坊”,慈善醫院叫“安樂坊”;“堂”,如坐堂醫診治病人的場所“回春堂”、“國醫堂”;“院”,治療一般病人的“養病院”。盡管稱謂五花八門,但都沒有前綴“中”字。
西醫進入中國之前,醫療屬性稱謂也很單一,直接稱為“醫”或“醫學”,如《醫貫》、《醫學心悟》等,根本沒有“中醫”、“西醫”之說。清末民初,西人帶來的西方醫學日盛,大有取中國本土醫學而代之之勢,為了夾擊西醫之浸漫,表明誓與西醫不兩立之決心,于是中原漢人為主的醫師們也接受了西人的“中醫”之說,大多對自己的醫療行為、醫療處所、論說著述等都冠之以“中”,于是醫成了中醫,本草成了中藥,廬、坊、堂成了中醫診(治)所,20世紀50年代又成了中醫院。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