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視點:中藥的科學研究豐碑第 8 頁
1992年,孫鴻德、馬玲、胡曉晨、張亭棟在《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發表“癌靈1號結合中醫辨證治療急性早幼粒白血病32例”,作為“經驗交流”,實質相同于1991年論文。比較奇怪的是,英文文獻基本都引用這篇文章。該文同1991年論文一樣都是中文,內容不過是1991年論文的簡介,而實際發現最早發表于1973年,到1979年已明確了對APL的作用最好。而1992的論文在本質上與1979年的文章無差別,既沒有改變所用的藥物成分、也沒有改變適應癥。可見國際同行對于此一重要發現的年代毫不知情。
張亭棟研究的幾個問題
張亭棟等當時的研究沒有設置同時對照。這是因為他們不知道對照的規范,還是覺得不能用不治療作為對照?1982年,張亭棟在《中西醫結合雜志》發表的評論,顯示他知道醫學研究的規范,但他指出“對于較嚴重疾病的患者建立對照組,即使是建立無害的‘空白對照’,也是不允許的,只能用平素認為較好的療法與新療法來對照觀察。而對于某些‘絕對’的治療也可以不必選用對照組,如對急性白血病或其他惡性腫瘤等”。張亭棟這種說法有些人會接受,有些人不會接受,但其道理很清晰。
張亭棟的臨床實驗設計與同期的國內外研究相比如何?1973年法國Bernard等用柔紅霉素的新療法是與過去療法比較。1983年到1986年國外的幾個病例,也都無對照而發表,它們是:美國Flynn等(1983)、瑞典的Nilsson(1984)、荷蘭的Daenen等(1986)、美國的Fontana等(1986)。人們熟知的1988年王振義課題組對24位病人的報道,也未設對照。所以,張亭棟等在1973年到1979年的工作,并不低于同期國內外臨床研究的標準。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頁 >>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