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視點:中藥的科學研究豐碑第 6 頁
1979年,榮福祥和張亭棟在《新醫藥雜志》報道“癌靈1號”治療后存活4年半和3年的兩例病人,皆為急性粒細胞性白血病。
1979年張亭棟和榮福祥在《黑龍江醫藥》發表他們當年的第二篇論文,題為“癌靈一號注射液與辨證論治治療急性粒細胞型白血病”,總結他們從1973年至1978年治療急性粒細胞型白血病共55例。如果說,1973年的論文是他們發現“癌靈一號”的開創性論文,1979年這篇就是張亭棟等有關 “癌靈一號”的代表性論文。
有三個重要問題值得討論:①張亭棟等是否確切知道治療癌癥的作用來源于“癌靈一號”,而不是同時使用的其他中藥和化療西藥;②他們是否意識到“癌靈一號”的作用來源于三氧化二砷,而無需汞;③他們是否知道三氧化二砷對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作用。
這三個問題,在1979年《黑龍江醫藥》雜志中可以看到張亭棟和榮福祥有明確答案:①有三例病人(一位成人、兩位兒童),單純使用“癌靈一號”,不用其他中藥、不用化療西藥,也顯示療效,其中當時兒童存活已經4年,成人已存活9個月。在使用其他中藥時,他們也指出其他中藥并非治療白血病、而用來支撐病人身體狀況;②在第11頁,他們指出“癌靈一號”之有效成分為三氧化二砷;③在第10頁和第11頁,他們兩次明確指出對早幼粒型白血病效果最好。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頁 >>
文章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5jw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