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視點:中藥的科學研究豐碑第 3 頁
青蒿(Artemisia annua)不僅記載于古代中藥書中,而且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中國民間也有使用的記錄。屠呦呦研究小組的余亞綱梳理過可能的抗瘧中藥,開列了有808個中藥的單子,其中有烏頭、烏梅、鱉甲、青蒿等。軍事醫學科學院用鼠瘧模型篩選了近百個藥方,青蒿提取物有60%~80%的抑制率,但不穩定。屠呦呦給自己研究小組提供的清單含多個中藥,包括礦物藥:黃丹、雄黃、硫黃、皂礬、朱砂等;動物藥:鼠婦、地龍、蛇蛻、穿山甲、鳳凰衣等;植物藥:地骨皮、甘遂、黃花、菱花、鴉膽子、青蒿、馬鞭草等。1971年初,余亞綱從抗瘧科研小組調出去研究支氣管炎。屠呦呦研究小組后來也觀察到青蒿的效果,但水煎劑無效、95%乙醇提取物藥效僅30%~40%。應該附帶指出,有些古書曾記載熱水煮青蒿用于治療瘧疾,這種不可靠的記載妨礙了發現中藥的真正作用。
1971年下半年,屠呦呦本人提出用乙醚提取青蒿,其提取物抗瘧作用達95%~100%,這一方法是當時發現青蒿粗提物有效性的關鍵。1972年3月,屠呦呦在南京“523任務”的會議上報告這一結果,獲得大家注意,但并未成為唯一的重點,會議總結時組織者建議“中藥鷹爪要盡快測定出化學結構,并繼續進行合成的研究;仙鶴草在進一步肯定有效單體臨床效果的基礎上,搞清化學結構;青蒿、臭椿等重點藥物,在肯定臨床效果的同時,加快開展有效化學成分或單體的分離提取工作”。
其后,屠呦呦研究小組的工作集中于青蒿。倪慕云先試圖獲得青蒿中的活性化合物,以后鐘裕容成功地獲得結晶“青蒿素II”(后稱青蒿素),屠呦呦于1974年2月份在中醫研究院召開的青蒿座談會(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山東中醫藥研究所、云南省藥物研究所共同參加)上提到了青蒿素II的分子式。從明確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黑色膠狀物,抗瘧有效組分)的抗瘧效果到獲得青蒿素(白色針狀結晶,抗瘧有效單體),從而確定了抗瘧分子。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頁 >>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