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萎湯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92例療效觀察
【關鍵詞】 胃炎,萎縮性;中藥療法
慢性萎縮性胃炎是胃炎另一種常見類型,臨床上萎縮胃與胃萎縮有所區別。近年來隨著纖維內窺鏡的廣泛普及和病理檢查的開展,對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診斷率不斷提高。2002—2006年,我院應用胃萎湯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92例,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92例均為我院內科門診患者,男49例,女43例;年齡40~50歲37例,50~60歲48例,>60歲7例;年齡最小40歲,最大76歲,平均年齡58歲;病史>2年24例,>5年68例。
1.2 診斷標準
根據2003年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制訂《慢性胃炎的內鏡分型分級標準及治療的試行意見》[1]。① 臨床癥狀:胃脘部有燒灼疼痛感,泛酸,手足心熱,食后嘈雜,舌質紅或黯紅,少苔,舌體有小裂紋或瘀斑。②胃鏡診斷:胃體局部或大部黏膜變淺,伴輕、中、重度血管透見,呈樹枝狀或網狀。1級:細顆粒,血管部分透見,單發灰色腸上皮化生結節;2級:中等顆粒,血管連續均勻透見,多發灰色腸上皮化生結節;3級:粗大顆粒,皺襞消失,血管達表層,彌漫灰色腸上皮化生結節。③病理診斷:a.固有腺體萎縮減少1/3為輕度,減少2/3以上為重度。b.黏膜肌層增厚。c.腸上皮化生。d.固有膜炎癥。e.淋巴濾泡可以形成。
1.3 治療方法
治宜滋陰清熱,益氣活血。予以胃萎湯;痉剑荷硡20 g,生地黃15 g,茵陳20 g,玉竹15 g,麥門冬20 g,石斛15 g,雞內金30 g,甘草10 g,陳皮10 g,黃芪15 g,當歸15 g,白術10 g。加減:胃脘痛甚加延胡索、川楝子;嘔吐酸水加吳茱萸、川黃連;身灼熱者加玄參;腹脹加萊菔子。水煎服,日1劑。1個月為1個療程治療,4個療程觀察療效。
1.4 療效標準
依據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慢性胃炎的內鏡分型分級標準及治療的試行意見》[1],痊愈:臨床癥狀減輕或消失;胃鏡檢查黏膜恢復正常,無血管透見,病理結果為慢性淺表性胃炎。有效:臨床癥狀減輕或消失,胃鏡檢查胃體局部血管透見1級,病理結果固有膜炎癥。
2 結 果
本組92例,痊愈78例,占84.78%;無效14例(12例未堅持服藥,2例行手術治療)。
3 討 論
慢性萎病性胃炎的基本病變是胃黏膜固有腺體的萎縮,在治療上要抓住2個方面的關鍵:一方面阻止腺體的進一步萎縮,一方面促進胃黏膜和腺體的生長和再生。這2種方法都是根本性的治療。目前西醫對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治療主要采用保護胃黏膜、抗幽門螺桿菌、增強胃動力以及止痛等對癥治療。
筆者認為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病變以正虛為本,多屬胃陰不足型。因氣郁化火,胃熱內郁日久則致胃陰不足。病位在胃,與肝、脾相關。脾與胃表里相配,陰陽相濟,一升一降。脾與肝相互為用,肝氣疏調脾胃,助其消化之功,脾胃養肝成其疏泄之用,若肝氣郁結,乘襲脾胃,使脾失升運,胃失和降,胃脘氣機郁滯不通遂生本病。不難看出萎縮性胃炎是胃陰匱乏,虛實夾雜的病證。虛在脾胃,實乃氣滯陰傷。胃萎湯方中黃芪、沙參、生地黃、麥門冬、玉竹、石斛益氣滋陰、和胃生津;茵陳、陳皮、白術、甘草健脾和胃,防止滋膩過重;雞內經消食化積;當歸活血止痛。諸藥配伍,養陰和胃,益氣健脾,胃得濡養,脾升胃降,可使胃脘部燒灼疼痛或泛酸、手足心熱、食后嘈雜諸癥解除。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以甘涼柔潤佐以酸甘法為總則,宜慎用香燥、辛熱之品而致陰傷液竭之弊。
【參考文獻】
[1]于中麟.慢性胃炎的內鏡分型分級標準及治療的試行意見[J].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04,21(2):77-78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