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訓好中醫的五個“有利于”第 2 頁
二、有利于人才戰略
人才乃興業之本。實現中醫臨床人才隊伍的新老交替,繼往開來,必須堅持在臨床實踐中培養、修煉出一大批專業知識扎實又有較強臨床動手能力,并具備較高科學素養和創新意識強烈的中醫臨床人才。然而,中醫隊伍的人才現狀不容樂觀,誠如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桑濱生司長在第四屆中國中醫藥發展大會的報告中所說:“中醫藥人員中醫思維弱化,辨證施治能力不強,基層人才缺乏,高水平人才不足。”要按照中醫人才成長規律,著重解決其中醫思維弱化、基礎理論功底不扎實、辨證論治能力不強等問題,尤其要使其堅定中醫藥信念,刻苦讀經典,認真做臨床,以培養忠誠于中醫藥事業的“好中醫”。這既是傳承、創新中醫藥的根基,也是實現人才戰略的重要舉措,體現了以人為本、崇尚和諧的中醫理念。
三、有利于中醫文化
中醫學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文化汲取了歷代文化成果,與古代哲學、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數術文化等多種文化交融滲透,互為影響,成就了浩瀚的中醫典籍。中國古代哲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為中醫學的創立和發展提供了直接的理論指導和智慧啟迪。中醫文化是全面正確認識中醫學術體系,擺脫“唯科學主義”評價中醫的重要視角。中醫人不能忽略中醫學的文化屬性而直接傳承其技術成分,若沒有扎實的中醫文化知識儲備,就容易對中醫理論望文生義、斷章取義,更難以傳承。因此,培養好中醫就必須認真學習、傳承中醫文化,自覺把大醫精誠,仁心仁術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仁”體現了中醫仁者愛人、生命至上的倫理思想,以救死扶傷、濟世活人為宗旨,表現出以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愛護生命為特色的人文精神。
四、有利于中醫思維
中醫思維以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為思想基礎,以中醫理論為指導,并運用臨證基本程序和必需的知識結構診治疾病。張重剛對中醫思維十分重視,他認為“中醫藥學不僅是源自實踐的醫學科學,更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和人文精神,凝聚著深邃的哲學智慧和科學理念。”他強調中醫人必須“了解中醫認識自然界、人、健康和疾病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觀點。”(中國中醫藥報2012年12月27日3版)如運用陰陽五行理論為依據的抽象思維,以取類比象為特征的形象思維,在實踐基礎上厚積薄發而形成的“靈感”思維等,都是中醫診療疾病的基本思維方法。由于目前的高等中醫教育存在經典著作課時不足、西醫課時比例較大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中醫思維模式的建立。要通過培養“好中醫”,使其注重傳統文化和中醫理論功底的積淀,強化經典著作的學習和臨床對中醫思維的培養訓練,實現中醫藥專業知識與中醫藥文化的交叉和滲透。中醫思維是從事中醫臨床工作的奠基石,是必須具備的基本功,故修煉“好中醫”就必須深入學習中醫思維。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