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醫本科教學的幾點建議
金杰 陳海燕 于浩 河南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
近年來中醫院校學生中醫觀念淡薄,中醫基礎不夠扎實,由此導致中醫技能下降已成為不爭的事實,為改變這一現狀,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加強工作。
中醫為主的辦學思路不動搖
中醫是獨立于西醫之外的一種醫學模式,近百年來,雖然西醫學在世界、在中國都有很大發展,但它仍不是盡善盡美的。中醫在中國已經存在數千年,雖然它也有不足之處,但中醫對許多疾病具有顯著的療效,具有西醫不可替代的作用。世界上雖然許多國家都曾經或仍然存在傳統醫學,但是卻沒有一個國家的傳統醫學像中醫這樣體系完整、理論豐富、療效顯著、從業者眾多。中醫、西醫、中西醫結合并存的中國醫療體系,已成為世界醫療模式中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中醫能夠延續至今,臨床療效是生命線,而好的臨床療效必須以扎實的理論作基礎。也就是說要想讓同學們將來能夠取得良好的臨床技能,就必須讓他們掌握扎實的中醫理論。這就要求學校把中醫理論課尤其是中醫經典課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在課程設置、課時安排上予以充分的重視。而實際情況是目前一些院校已將四大經典課改為考查課,中醫課時減少,西醫課時增加。我們一定要清楚,我們辦的是中醫院校,中西醫結合是以中醫為主的中西醫結合,否則就本末倒置了。
加強中醫基本功訓練
雖然說中醫基本功有很多,但是以經典、方劑等為主要對象的“背誦的功夫”是非常重要的。在本科階段雖然對有些條文、方劑的理解、運用還有一定困難,但是在今后工作中隨著經驗的積累,對中醫理論和經典的理解和運用會逐步得心應手。中醫講究悟性,就是隨著臨床經驗的積累,對以往不理解、不會運用的條文,能更好地理解和運用了。但這里講的悟性是有前提的,即事先你已經將經典條文背在腦子里,再與臨床結合,才能有所感悟,否則腦子里一片空白,結合什么?又感悟什么?
年輕時代的精力和記憶力是一生中最佳的階段,在這一時期,多吃些苦,多下些功夫,多背誦一些經典、中藥、方劑,將會受益終生,會為日后更好地從事臨床工作帶來莫大的益處。一些近現代的名中醫如岳美中、蒲輔周等都在年輕時刻苦研讀,背誦了大量的經典著作,加上日后的臨床實踐磨練,才成為一代名醫的。
西醫課程作為補充
就目前醫療技術和醫療環境而言,中醫院校學生不學一些必須的西醫知識,也不能勝任今后的臨床工作。
按照目前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病案管理規范,門診、住院病人都是中西醫雙重診斷,這一切都要求中醫必須具備最基本的西醫基礎知識,要求中醫院校必須設置一些西醫課程。同時必須掌握的西醫知識對于醫生診斷疾病、判斷預后非常有幫助。這就產生一個問題,西醫課程到底應該安排多少才算適合?筆者認為中醫院校課程設置應該是中醫為主,西醫為輔。西醫課程的設置應該是以基礎的、必須掌握的知識為主。比如影像診斷解剖是基礎,應重點講解解剖學,當年文革前畢業的大學生根本就沒有學過CT,更沒有學過MRI,但現在還不是照樣看CT片、MRI片,這就是一個標和本的問題。解剖是本,是基礎,CT、MRI是標,是應用,基礎學習好了,按照目前醫學教育是終生繼續學習的模式,可以放在繼續教育的過程中解決。這樣將西醫課程設定在一個掌握基礎的水平上,就可以較多地安排學生進行中醫課程學習了。
盡快完成從理論到技能的轉化
中醫由于自身特點的原因,較西醫具有更強的實踐性,中醫院校畢業生一般也需要更長時間才能完成由理論到臨床的飛躍,為加快這一轉化過程,要求學校盡可能多地安排臨床實踐,讓學生盡早地接觸臨床,增加感性認識,比如多安排課間見習,臨床課可以在附屬醫院病區進行講解,代課教師要有臨床經驗,在理論講解時多為學生講解典型病例,讓學生對典型病種、證型先有一個感性認識,然后在今后的臨床工作中再知常達變。
相信如果能夠按照上述模式培養中醫學生,使他們既具有堅定的中醫信念,又具有扎實的中醫理論基礎,又掌握必要的西醫知識作為補充和輔助,又能大量地接觸臨床實踐,他們一定能盡快成為精中醫、通西醫的中西醫結合優秀人才。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