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心火滌痰濁治頑固性失眠第 3 頁
醫圣張仲景在《傷寒論》中以“梔子豉湯”治療外感邪氣,余熱內擾胸膈所出現的虛煩不眠證;在《金匱要略》中用“酸棗仁湯”治療肝陰不足,心血虧虛之“虛勞虛煩不得眠”,為后世治療“失眠證”立“邪擾”“正虛”虛實兩類病因。
明·張景岳在《景岳全書·不寐》中總結道:“不寐證雖病有不一,然維知邪正二字則盡之矣。蓋寐本乎陰,神其主也,神安則寐,神不安則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氣之擾,一由營氣之不足耳;有邪者多實,無邪者皆虛。”可謂立論平準,要言不煩。
溫膽湯最早出自唐·王燾《外臺秘要》,由生姜、半夏、竹茹、枳實、陳皮和炙甘草組成。宋·陳言《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所載溫膽湯,是在此基礎上加白茯苓、大棗,減生姜用量,而成我們臨床常用的“溫膽湯”。
黃連溫膽湯出自清·陸廷珍的《六因條辯》,是在《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所載溫膽湯基礎上,去大棗、加黃連而成,其主要作用去燥化痰、清熱除煩,可治痰熱內擾所致多種神志性病癥。
張秉成《成方便讀》解釋溫膽湯云:“夫人之六腑,皆瀉而不藏,惟膽為清凈之腑,無出無入,寄附于肝,又與肝相為表里。肝藏魂,夜臥則魂歸于肝,膽有邪,豈有不波及于肝臟哉?且膽為甲木,其象應春,今膽虛即不能遂其生長發陳之令,于是土得木而達者,因木郁而不達矣。土不達則痰涎易生,痰為百病之母,所虛之處,即受邪之處,故有驚悸之狀。二陳、竹茹、枳實、生姜,和胃豁痰,破氣開郁之品,內中并無溫膽之藥,而以溫膽名方者,亦以膽胃甲木,常欲其得春氣溫和之意耳。”
筆者認為,張氏解“溫膽湯”主治病機雖有“膽虛木郁,土不達而痰濁內生”,即首先情志內郁,膽木不疏,而后脾土失達,運化失常,痰濁內生之先后轉承,但在臨床上,特別是我國西南巴蜀之地,兩江交匯,濕濁蘊蒸,加之飲食習慣喜食辛辣厚味,痰熱內生、內盛而致內擾膽、胃、心神也是非常常見的,故曾定倫老師在臨床上多合黃連、黃芩施用,取其清熱化痰,清膽理氣,治療由情志、飲食習慣、體質稟賦等原因導致的痰熱內盛,內擾心神所致的各種神志性疾病,療效可靠。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