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經驗:成肇仁治喉源性咳嗽經驗
喉源性咳嗽一詞由著名耳鼻喉中醫專家干祖望在其《干祖望經驗集》一書中首次提出,此病的主要特點為:癢為主癥,陣發性咽癢,干咳,不癢不咳,多為陣發性頑固咳嗽,咳甚則劇,咳后吐出少許白色黏痰。湖北中醫學院成肇仁教授師從全國著名傷寒學者李培生教授,并為全國第一批名老中醫田玉美教授學術經驗繼承人,從事中醫臨床、教學、科研40余年,擅長治療各種疑難雜癥。成肇仁用疏風和解法治喉源性咳嗽經驗豐富,筆者有幸跟師學習臨床,受益匪淺,淺析其經驗。
病因病機
喉源性咳嗽患者多因感冒起病,外感風寒風熱,有些患者有慢性咽炎、支氣管炎病史,濫用抗生素、過服味甜滋膩的糖漿、過用收斂藥等不當治療導致閉門留寇,進而成喉源性咳嗽。內因方面多因素體虛弱或過敏體質易感外邪,飲食失宜如嗜食魚蝦海鮮、辛辣刺激之物,疲勞過度。
外感風邪不解而流戀咽喉,肺氣不利、肺失宣降,郁而化火化燥,喉失液濡。火邪循經而行,所過之處津液受灼為痰,如《丹溪心法·咳嗽十六》所載“干咳嗽,難治。此系火郁之癥,乃痰郁其中,邪在中”,肺經受邪,則咳吐痰涎,胸脅脹悶。燥邪既可化火傷津,煉液成痰,又可生風進一步加重干癢,即“無風不作癢”。
辨治方藥
成肇仁認為,喉源性咳嗽宜用祛風和解之法,根據他多年的經驗,他慣用有小柴胡湯、止嗽散、杏蘇散。
陳修園在其《醫學三字經》中寫到:“氣上嗆,咳嗽生……挾水氣,小龍平;兼郁火,小柴清”,其《醫學實在易.卷二》一書中亦有:“胸中支飲咳源頭,方外奇方勿漫求。更有小柴加減法,通調津液治優優。”少陽為氣機升降樞紐,樞機不利,火郁內擾,則水液不布、聚液生痰。小柴胡湯為和解少陽、疏利肝膽、通達表里的重要方劑,柴胡減量應用,可以用于開郁調氣,治療郁火咳嗽。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