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經驗:不寐治驗
中醫經驗:不寐治驗 林利華 廣西桂林英山柴油機總廠醫院
葉某,女,35歲。2001年7月初診。主訴:上腹部食后脹痛發冷已5年。近因感冒引動胃腸功能紊亂而徹夜不寐2月余。每晚服安眠藥方能入睡1~2小時,且睡不安穩。易急躁、易悲哭,上午神萎不振,下午寒熱如瘧,晚上反覺興奮。納呆,每餐僅食少量米飯,仍感脘腹阻脹不舒,有壓痛感,惡心。曾經市醫院確診為植物神經功能紊亂,胃鏡檢查為淺表性胃炎。先后服中藥2月余,均未效驗。既往有胸悶、氣短、心悸史,體質虛弱。診見:自覺脘部發冷,痛脹徹背,拒按,納呆嘔惡,形寒肢冷,全身無力。舌暗,苔白厚膩,脈弦滑,兩寸沉細無力。
本病虛實夾雜、本虛標實。始因心腎脾胃虛寒,升降失司,阻礙心腎相交,為病之本。濕濁中阻,則脘腹發冷,痛脹徹背,食入不舒,為病之標。正如《素問·逆調論》曰:“胃不和則臥不安。”《靈樞·經脈》曰:“胃中寒則脹滿。”又《證者匯補》曰:“五臟之精,悉運于脾,脾旺則心腎相交。凡土虛脾病而心腎不交,陰陽不歸,可見驚悸,不得臥,臥不得寧。”此案本虛不甚,邪勢鴟張之際,“急則治其標”,仿《金匱》胸痹立法,用瓜簍薤白半夏湯加味,通陽散結、調氣暢中以祛邪治標為先;再遵《脾胃論》調和脾胃恢復升降功能,溝通上下道路,達到心腎交通,以扶正治本。處方:全瓜簍12克,薤白、夜交藤、合歡花各15克,制半夏、丹參各18克,陳皮、藿香、木香各5克。每日1劑,水煎服。
二診:服3劑藥后,大便數次,脹痛冷減輕,知饑思食,可食100克米飯無不適感,白厚膩苔前端漸化,夜寐未安,脈如前。以上方化裁,去藿香、木香、夜交藤、合歡花,加入炒蒼術12克,鹿茸粉、琥珀粉各2克(分2次另服),以溫陽燥濕,化濕濁之邪。囑服5劑。
三診:脘腹脹痛發冷消失,苔白厚膩全化,脈小滑,眠食均佳,精神漸振。改用成藥人參歸脾丸,每日3次,每次1粒,開水送下,連服2周,以鞏固療效。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