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經驗:辨治神經性耳鳴驗案第 2 頁
服藥十四劑后,自感耳鳴次數有所減少,睡眠明顯好轉,時有頭脹痛,加龜板30克以加強滋陰潛陽。上方辨證化裁連服1個月后,耳鳴程度及次數明顯減輕。繼續鞏固治療2個月后,耳鳴基本消失,偶有睡眠不佳時出現耳鳴。囑患者調情志,勿動怒。至今時來門診中藥調理治療以鞏固療效。
按 神經性耳鳴為多發病,難治病,中老年婦女多見,可歸屬于心身疾病的范疇,神經性耳鳴多為情志所致,或素有高血壓病史,肝者將軍之官,性剛勁,主升發疏泄,若情志失暢,肝失條達,郁久化火傷陰,致肝陰虧虛,陰虛不能制陽,虛陽上越則耳竅作響,出現耳鳴如潮,易伴有耳脹頭脹,眩暈面赤,煩躁等。《素問·六元正紀大論篇》云:“木郁之發,甚則耳鳴旋轉”。因肝為剛臟,體陰而用陽,日久火灼陰傷,肝陰不足以制陽而致陽亢盛于上,故肝陽上亢的基礎必定存有肝陰不足。辨證上多屬剛證中的虛證,病性屬虛實夾雜。治療原則上需遵循“養肝體而為肝用”。用藥上首先選用柔肝養肝類藥如白芍、當歸、丹參,再配以少量清肝類藥如梔子、丹皮、桑葉、菊花,和平肝類藥如一些重鎮潛陽的金石類藥,在基礎上定要加上安神類藥如酸棗仁、柏子仁、夜交藤、百合、合歡花等,最后以顧護脾胃收尾,組方嚴謹,絲絲相扣,臨證方可見效。
本案例中選用大量白芍、丹參以柔肝養心類藥為君藥,梔子、丹皮清肝熱,石決明、代赭石平肝陽,炒棗仁、柏子仁、夜交藤、百合養心安神,均為臣藥,炒白術、茯苓、白蔻仁健脾化濕,顧護脾胃,為佐藥,炙甘草安中焦并調和諸藥為佐使藥,諸藥合用以達柔肝養心,滋陰潛陽之力。龜板為血肉有情之品,滋陰潛陽效果更好,或加鱉甲、麥冬滋陰清熱,或加磁石以平肝潛陽、重鎮安神。臨證辨證選藥,方可見效顯著。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