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經驗:成肇仁應用血府逐瘀湯經驗
中醫經驗:成肇仁應用血府逐瘀湯經驗 馬昆 湖北中醫藥大學
血府逐瘀湯出自清代名醫王清任的《醫林改錯》,本方由桃仁、紅花、當歸、生地黃、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殼、甘草諸藥組成。功效活血祛瘀,行氣止痛,原為治瘀血內阻胸部,氣機失暢以致胸痛胸悶之劑,誠如王清任所云:“隔膜以上,滿腔皆血,故名曰血府。”(《醫林改錯》)。湖北中醫藥大學成肇仁教授從醫執教40余年,學驗俱豐,師古而不泥古,臨證善用此方加減治療多種疑難雜癥,效果顯著,現擇其驗案三則,供同道參考。
氣滯血瘀胸痛案
駱某,女,21歲。2011年12月4日來診,訴雙胸脅部刺痛3月,尤以運動時為顯,伴心悸,經行腹瀉。舌暗苔薄白,脈沉細。辨為胸中血瘀證,治宜疏肝行氣,活血化瘀。處方以血府逐瘀湯加味:柴胡10克,枳殼10克,赤白芍各10克,桔梗10克,淮牛膝15克,生地黃15克,當歸12克,川芎10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茯苓30克,炒白術12克,郁金10克,砂仁6克,炙甘草6克。7劑,水煎服。二診時諸癥大減,效不更方,囑其續服7劑以鞏固之。
本例辨證為胸中血瘀證。胸中瘀血阻滯,不通則痛,故胸痛日久不愈,且痛有定處如針刺;胸脅為肝經循行部位,瘀阻日久,肝氣不舒,故適逢月經肝氣用事時,木氣更郁,橫逆犯脾,導致腹瀉;肝木乘脾,津液不能正常運化引起水飲內停,水飲凌心則發心悸;舌脈亦為氣滯血瘀之象。故治以血府逐瘀湯加味,方中四逆散疏肝行氣;桃紅四物湯活血化瘀,淮牛膝活血通經,引瘀血下行;桔梗開宣肺氣,載藥上行入胸中,合枳殼一升一降,開胸行氣,使氣行則血行;加茯苓、白術、砂仁以健脾化濕,暗合“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之旨,各藥配伍,使血活氣行,瘀化熱清,肝氣舒暢,諸癥自愈。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