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胃論治失眠第 3 頁
案4 中焦濁熱,胃失和降不得臥
金某某,女,48歲,于2010年4月12日初診。患失眠約一年,伴見頭暈、健忘、身疲乏力,曾服健脾養心、鎮靜安神之品百余劑,非但不效,且病情日漸加重。刻診:癥如前述,兼有精神恍惚,心悸易驚,脘腹脹滿,納欠馨,矢氣多而味重,大便干結難解,口中濁氣熏人,舌紅苔黃厚,脈沉弦有力。此乃中焦濁熱,腑氣不通,胃失和降,濁熱上擾,心神不寧之證。治宜泄熱通腑,和胃安神。方用小承氣湯合小陷胸湯加減:大黃10克(后下),枳實10克,厚樸10克,瓜蔞15克,半夏12克,黃連6克,菖蒲10克,遠志10克,炒谷、麥芽各15克。水煎服,日1劑。藥后排稀便日2~3次,共服10余劑,納眠俱佳。后以保和丸調理月余諸癥未復發。
按:《素問·逆調論》:“陽明者,胃脈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氣亦下行,陽明逆不得從其道,故不得臥也。”《下經》曰:“胃不和則臥不安。”指出陽明胃氣本應下行為順,今胃氣不得下行而上逆,可導致不得安臥。因胃絡通于心,脾胃又為升降之樞紐,為心腎相交,水火交濟之處,胃失和降,陽不得入于陰,而臥不安寐。
“胃不和則臥不安”,對臨床治療失眠具有重要指導意義,但是引起“胃不和”的病因多端,不可執半夏秫米湯治而不變。高社光認為,任何臟腑經絡、氣血津液功能失調都可致不寐,“胃不和則臥不安”可引申為“五臟不和則臥不安”。臨證應守其法而不拘其藥,權衡達變,圓機活法。上述四案,雖均有胃不和之證,但病機各異,故治法遣方用藥有別,且均收佳效。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