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肇仁教授驗案三則
李玉玲 湖北中醫學院
成肇仁教授在湖北中醫學院教書臨證30余載,學驗俱豐,善用經方治療雜病,療效顯著,特此錄其驗案三則。
1.胃癌術后
楚某,女,37歲。2007年9月1日胃癌化療后來診,術后5月,化療4次后,現乏力,腿軟,右脅下隱隱不適,納可,二便調,夜間口干不欲飲,舌淡紅苔少挾有瘀斑,脈沉細弦。處方:黃芪、女貞子、茯苓、薏苡仁、黃精各30g,丹參,枸杞子、八月札、白芍各15g,白術、郁金各12g,生曬參、莪術各10g,砂仁、炙草各6g。連服3月,2007年12月2日除兩眼角發癢后,無明顯不適,效不更方,以上方劑量加大10倍,再加白花蛇舌草300g,半枝蓮、靈芝各150g,當歸120g,熬膏適量服用。2008年3月2日因咳嗽來診,訴已痊愈,生活能完全自理,且無復發。
按:患者胃癌術后,正氣大虛,氣陰兩傷,故乏力、腿軟、精神極差,由其家屬攙扶來診。術后瘀血內停,阻滯氣機,不通則痛,故右脅下隱隱不適;氣化不利,津不上承,然津液尚未損傷,故夜間口干不欲飲。舌脈為氣陰兩虛兼氣滯血瘀之象。該病案虛實夾雜,以正虛為主,故當大補脾腎之氣陰兼活血抗癌。方以黃芪、白術、茯苓、生曬參健脾益氣,女貞子、枸杞子、白芍、黃精補肝腎之陰,丹參、郁金、莪術、當歸、八月札行氣活血,白花蛇舌草、半枝蓮解毒抗癌。靈芝補養心血,《本草綱目》謂其:“療虛勞”,具抗衰老及抗腫瘤作用;莪術與補藥同用消癥而無破氣之弊,且對多種癌細胞有直接破壞作用。成老辨證論治,治病求本,故療效顯著,患者服藥百劑,諸癥大減,精神轉佳,已能自行來院就診。
2.耳鳴
楊某,女,14歲。2008年11月30日初診,右耳鳴3月,尤以夜晚或安靜時為顯,伴輕度口苦,右耳疼,余證不顯,舌尖邊微紅苔薄黃,脈細弦。處方:生地、白芍、神曲各15g,山藥、生龍牡(先煎)各20g,棗皮、丹皮、澤瀉、柴胡、炒桅子、石菖蒲、遠志、白蒺藜各10g,茯苓30g,蟬衣6g。2008年12月7日二診,服藥7劑,諸癥明顯減輕,仍耳鳴耳疼,口不苦,大便正常,舌尖微紅苔薄黃,脈弦細,守上方加川芎、僵蠶各10g。
按:患者形體瘦弱,素體不足,腎精虛損,髓海空虛,耳失所養故耳鳴;又因情志抑郁,肝失疏泄條達,郁而化火,肝膽之火上擾故口苦、耳鳴。舌脈亦是腎虛肝火旺之象。治以補腎益精、滋陰潛陽、清肝泄熱,方用耳聾左慈丸合丹桅逍遙散加減。磁石補益肝腎,聰耳明目;遠志祛痰開竅,《神農本草經》謂其“除邪氣,利九竅,益智慧,耳目聰明,不忘,強志,倍力!笔牌验_心竅,聰耳明目,《神龍本草經》謂其“開心孔,補五臟,通九竅,明耳目,出音聲。”
3.痛風
盧某,男,54歲。2008年9月21日初診,數十年痛風病史,現下肢關節間歇性紅腫痛已半年,舌暗紅苔濁膩,脈弦滑。處方:蒼白術、黃柏各12g,川牛膝、萆薢、靈仙、劉寄奴、徐長卿各15g,薏苡仁、土茯苓各30g、澤瀉、防風、秦艽、獨活、制乳沒、制川烏、土鱉蟲各10g,甘草6g。七劑后,癥狀大減,效不更方,萆薢改為20g,繼服七劑,醫囑飲食調護。
按:成老認為痛風屬于中醫痹證之范疇,與外感六淫無直接關系,多因飲食不節,嗜酒肥甘或勞倦過度,情志不遂,脾失健運,肝失疏泄,聚濕生痰,血滯為瘀,久蘊不解,釀生濁毒,濕熱痰瘀毒流注經絡骨節,繼而導致肢體紅腫熱痛,治以清利濕熱,活血解毒。方用四妙散加澤瀉、土茯苓,萆薢清濕熱,解毒祛濁;防風、秦艽、靈仙、獨活、川烏、徐長卿祛風勝濕,劉寄奴、制乳沒、土鱉蟲活血止痛。成老認為萆薢、土茯苓清熱利濕祛濁,對痛風療效佳,用量宜大,獲效后遞增。此外痛風是嘌呤代謝紊亂所引起的疾病,患者應禁酒、禁富含嘌呤的動物內臟等食物,多食堿性食物,適量優質蛋白,多飲水,少吃鹽。在痛風急性發作時宜食用綠豆、薏苡仁、金銀花露、百合等。成老認為醫家乃患者之衣食父母,藥食同源,對于痛風患者,醫者應囑其飲食調護,不可不知。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