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肇仁診治痤瘡驗案三則
中醫經驗:成肇仁診治痤瘡驗案三則 章卓瀅 湖北中醫藥大學中醫臨床學院教改班
痤瘡是一種頑固性皮膚病,西醫認為是皮脂腺不通暢而發生的慢性炎癥性皮膚病變,好發于顏面部,嚴重者前胸后背甚至腿部亦可發生,發病年齡多為青春期前后,此雖為小恙,卻久治難愈。有患者不明護理,濫用藥物而至影響美觀。臨床以實證見多,亦有虛證,筆者在跟隨成肇仁老師臨證學習過程中對其深有體會,現摘錄驗案三則如下。
表閉里熱證
韓某,女,22歲。2011年10月6日初診。患者主訴發顏面痤瘡一月,痤瘡小如沙粒,色紅,瘙癢,伴便秘,牙齦腫痛,汗出少,頭暈乏力。舌苔黃膩,舌質紅,脈弦數。處方:荊芥10克,防風10克,麻黃10克,石膏(先煎)30克,黃芩10克,連翹15克,大黃10克,黃連6克,白芷10克,生白術12克,僵蠶10克,白鮮皮10克,蟬衣6克,皂刺6克,野菊花10克,蒲公英10克,生甘草6克,杏仁10克,當歸12克。7劑,水煎服。二診時,痤瘡消退大半,且余證亦有好轉,守方加減續服,14劑后痤瘡基本消退。
按:本證屬表閉里熱,邪熱壅滯肌表,上攻頭面,營衛不和,氣血不暢,邪熱內結肺胃,治當表里同治,故用防風通圣散加減,疏風開閉,使邪熱從頭面肌膚而解,又清泄肺胃通利大便,使里熱從下分消。方中用麻黃、防風、荊芥、蟬衣發汗散邪,黃芩、石膏、連翹、黃連清泄肺胃,再用大黃瀉熱通腑,使邪熱從下而出,又壯火食氣,氣傷及血,故用當歸、白術益氣和血,以防苦寒傷胃,余用僵蠶、白鮮皮、皂刺、野菊花、蒲公英以清熱解毒散結,諸藥配伍,使汗不傷表,清不傷里,祛邪而不傷正。
肺胃濕熱郁滯證
顏某,22歲,女。2011年9月11日初診。患者自訴顏面痤瘡2月,尤以天熱為甚,形如粟米,色紅,內有黃白膿點,伴咽癢口干,口吐黃色稠痰,便干。舌紅苔薄黃,脈滑數。處方:桑白皮15克,黃芩10克,枇杷葉10克,廣木香10克,蒲公英10克,生石膏(先煎)30克,知母10克,連翹10克,野菊花10克,浙貝10克,瓜蔞殼15克,白芷10克,桔梗10克,皂刺10克,赤芍10克,炒梔子10克,生甘草6克。10劑,水煎服。二診痤瘡稍減,守方加酒軍、白芥子、茯苓,更服7劑后痤瘡減大半,后稍事調理而愈。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