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瀉辨治心得
韓培海 青島市黃島區中醫院
楊某某,男性,45歲。腹瀉6個月。平素飲食不規律,日大便2次,成稀軟便,稍進冷食則腹瀉,常發胃脘部痞悶,腹脹滿,食后益甚,稍進冷食則腹瀉。舌淡苔白、略滑,脈沉。辨證:脾腎陽虛,痰濕內盛。脾腎陽虛為本,痰濕內盛為標,法當溫腎暖脾,健脾利濕。方擬真武湯加減加味,處方:制附子6g,太子參20g,白術15g,茯苓15g,干姜1g,炙甘草10g,白扁豆15g,陳皮12g,山藥15g,砂仁6g。3劑,每日1劑,水煎服。
二診:藥后效果不顯,仍腹瀉。舌淡,苔白滑微黃,脈沉。仍有腹瀉,表明肝、脾、胃的升降功能仍未恢復正常,但患者舌苔已微黃,表明陽氣已開始升發,所以應重在調節肝、脾、胃的升降功能,方以半夏瀉心湯合四逆散加減:姜半夏15g,黃連6g,甘草6g,干姜15g,太子參20g,柴胡10g,枳實10g,白芍15g,桂枝12g,白術15g,茯苓15g,陳皮10g。7劑,每日1劑,每日3次,水煎服。
三診:藥后腹脹滿大減,腹瀉止,大便成形。舌淡少苔,脈較前有力。表明脾升胃降的功能已經恢復,上方獲效,守上方繼服7劑。
患者病程已6個月,病發冬季,至春季后仍腹瀉不止,表明脾腎陽虛,陽氣不能升發,痰濕積而不化所致。如《素問·陰稱陽應象大論》所說:“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月真脹。此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另一方面,肝的疏泄功能對脾胃功能有重要作用,脾胃功能失常也可以影響肝的疏泄功能,脾氣不升反降,致使肝氣不能升發,則內為寒變,所以更加重了腹瀉;再者,肛門功能失調也會加重五臟氣機的逆亂,如《素問·五藏別論》:“魄門亦為五臟使。”根據患者胃脘痞悶,腹脹滿,食后益甚,稍進冷食則腹瀉,舌苔微黃,舌淡,脈沉。綜合分析可知,本病病位在肝、脾、腎,病性為脾腎陽虛,痰濕內盛。前三劑藥以真武湯加減,重在補脾腎陽氣為主,雖然腹瀉仍不止,但是舌苔已微黃,表明陽氣已經開始升發,且有化熱之勢。因首診未用調肝、脾、胃氣機之藥,所以二診重在調節脾胃的升降功能和肝的疏泄功能,脾胃及肝的功能正常,所以腹瀉止,腹脹滿大減。本病雖為脾腎陽虛為本,痰濕內盛為標,前三劑也重在補脾腎陽氣,健脾利濕為主,但脾胃的升降功能未改善,后又改用辛開苦降之品,重在調節肝、脾、胃臟腑的生理功能,臨床療效應較好。所以在治療疾病時一定要考慮到臟腑本身的生理功能,順其臟腑生理特點進行調理。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