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長津辨治神經系統疾病
袁夢石 解劉松 湖南中醫藥大學
袁長津教授從事中醫臨床及學術研究40余年,是湖南省名中醫,雖曾擔任湖南省中醫管理局局長多年,但仍堅持潛心治學,博覽群書,并利用周末雙休日到湖南省中醫醫院坐診臨床,帶教研究生。他醫德高尚,臨床經驗豐富,前來求診者絡繹不絕,門庭若市。現僅擇其運用痰瘀同治法辨治神經系統疑難病證的驗案,介紹如下。
線粒體腦肌病
陳某,男,19歲。2008年8月30日初診,發作性四肢抽搐伴意識喪失6月余。患者初發病時即表現為頭痛、視力模糊,繼而全身抽搐,意識不清,連續發作3日,每次發作10分鐘~20分鐘,經診斷為“線粒體腦肌病”,先后經兩家醫院治療3個月,仍未見好轉。現每間隔10天左右發作1次,每次間歇發作持續3天。刻診:患者雙臂緊抱,身體蜷縮,急性痛苦面容,畏寒,體倦乏力,頭暈,頭痛,步態不穩,視野缺損,咯吐大量黃白色黏痰,食納、二便尚可,舌質紅暗,苔黃膩,脈弦微數。
袁師認為:此屬瘀痰壅塞腦絡,氣虛風擾元神所致,當從益氣養血,滌痰化瘀,搜風通絡論治,給予補陽還五湯合牽正散加味:黃芪30克,川芎、白僵蠶、當歸、桃仁、地龍、羌活各10克,赤芍15克,白附子、紅花各6克,全蝎5克。服7劑后,頭痛、頭暈目眩明顯減輕,精神大有好轉,抽搐未發。效不更方,經二診、三診,均用初診方隨證略事加減治療,兩日1劑,前后共服30余劑。11月8日四診:訴近兩個多月來,抽搐、昏厥未再發作,精神狀態與初診時判若兩人,但患者仍稍感手指僵硬,常有短暫不自主發笑,咯吐黏痰,夜寐易醒多夢,舌紅,苔微白膩,脈小弦。仍在原方基礎上加重滌痰、寧心安神之品,藥用:黃芪50克,川芎、桃仁、地龍、赤芍、當歸、法半夏、白僵蠶各10克,炒棗仁30克,茯神、龍齒、夜交藤各20克,白附子8克,紅花、枳實、全蝎、制南星各6克,蜈蚣1條。10劑,每日1劑。2009年2月7日五診:患者獨自來診,自謂抽搐一直未再發作,現精神好,納食、睡眠均佳,但仍感覺視野側視受限,舌苔薄白,脈弦,繼予四診方去棗仁、龍齒、夜交藤、白附子、枳實、蜈蚣,加枸杞子、菊花、石決明、谷精草以加強滋腎、清肝、明目之功,并鞏固療效。
本病與中醫學“癇證”有相似之處,故袁師認為仍應從氣虛痰瘀立法,方用黃芪、當歸益氣養血為君,白僵蠶、白附子、川芎、桃仁、紅花、赤芍滌痰熄風、活血化瘀為臣,地龍、全蝎祛風通絡為佐,羌活擅治“游風”,“病在表在上者宜之”,乃引經佐使之品,藥僅數味,但配伍精當,故療效顯著。守方治療兩月余,諸癥若失,精神狀態與初診時判若兩人,考慮怪病痰瘀互結,恐難速去,故四診加法半夏、枳實、制南星、蜈蚣以增滌痰通絡之力,炒棗仁、茯神、龍齒、夜交藤以達寧心安神之效;五診更加枸杞子、菊花、石決明、谷精草以滋陰明目,擴大視野。方藥絲絲入扣,故有桴鼓之效。
腦膠質細胞瘤
李某,男,51歲。因昏迷、抽搐而在當地人民醫院住院治療4天,經西藥降腦壓、抗炎等常規治療,未見好轉,邀袁師會診。刻診:患者昏迷不醒,嘔吐,抽搐,譫語,體瘦,舌苔白厚而膩,脈浮洪。經檢查提示腦中隔線偏移,疑有“顱內腫瘤”,有癲癇發作史。袁師初診為痰飲上逆,蒙蔽心神。急宜化痰利水,和胃降逆,解郁醒神。擬方:法半夏、茯苓各15克,代赭石30克,旋覆花、郁金、石菖蒲各10克,黨參12克,鉤藤20克,陳皮、遠志、炙甘草各6克,枳實8克,生姜3片,大棗3個。3劑,每日一劑。3日后復診:嘔吐止、神清,能坐起飲食,但右半身不遂,氣短乏力,頭目眩暈,不能睜眼,舌質暗紅,苔白潤,脈弦滑。袁師認為其為氣虛血瘀,瘀阻腦絡、痰飲上蒙清陽、兼肝風上逆,治宜益氣散瘀,祛痰化飲,佐以鎮肝熄風。方藥:黃芪60克,當歸12克,丹參、牛膝各15克,赤芍、桃仁、地龍、白僵蠶、法半夏、白術、菊花各10克,川芎6克,代赭石、鉤藤、澤瀉各20克,蜈蚣1條。患者服完3劑中藥,即能自行下床扶物緩行,并要求出院專由中醫治療。后一直服用上述二診方加減化裁,先后服藥60余劑,其后1年多來,僅短暫發作1次輕微癲癇,2年后自行前往省腫瘤醫院作進一步檢查并行手術,證實為“腦膠質細胞瘤”。
本例乃本虛標實之證,急則治其標,故袁師遣方用藥重在治標,方用法半夏、茯苓、枳實、陳皮化痰利水,代赭石、旋覆花和胃降逆,郁金、石菖蒲、遠志、鉤藤解郁醒神;黨參、炙甘草、生姜、大棗稍佐扶正益氣之力,并調和諸藥,藥進3劑即見顯效。此時袁師認為宜標本兼治,方用黃芪、當歸、丹參、赤芍、桃仁、川芎益氣散瘀,地龍、白僵蠶、法半夏、白術、澤瀉祛痰化飲,代赭石、鉤藤、蜈蚣鎮肝熄風,菊花平肝明目,牛膝引藥下行,故療效得以鞏固。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