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眼病”的中醫藥治療體會
類似“紅眼病”的傳染流行,我國古代就有相當詳細的記載,如元代眼科專著《銀海精微》在論述“天行赤眼”中謂:“天地流行毒氣,能傳染于人,一人害眼傳于一家,不論大小皆傳一遍,是謂天行赤眼。”所謂流行毒氣,即“癘氣”,是指來勢急驟,能引起廣泛流行,具有較強傳染性的外來致病因素。這與西醫認為本病的病原體是腸道微小核糖核酸病毒是一致的。但對此類眼病,中醫除強調外因外,對感染者的內在因素,也同樣重視,即“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如《證治準繩·七竅門》謂:“有人或素有目疾及痰火熱病,水少之虛者,則爾我傳染。”“此乃素養不清,躁急勞苦。客感風熱,卒然而發也……乃風熱夾攻,火在血分之故。”此外,《目經大成》還將本病與運氣聯系起來,將該病稱之為“天行氣運”。對“紅眼病”要提前預防,防止流行,免得“渴而鑿井,斗而鑄兵”。《證治準繩·七竅門》謂:“若感染輕而源清,邪不勝正者,則七日而愈,蓋火數七,故七日火氣盡而愈,七日不愈而有二七者,乃再傳也,二七不退者,必其犯觸及本虛之故,防變他證矣。”
結合多年對本病的醫療實踐(經筆者治療的該病,多是應用西藥醫治效果不佳或合并有角膜病變者),認識到:
1.“紅眼病”有特異的致病因素即屬疫戾之毒。治療上要內服外治相結合,不能一味強調除惡驅邪直指病毒。因為對腸道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目前還沒有特效西藥,更何況此病毒類型變異很大,靠人體自然免疫功能驅病祛邪才為治本之策。
2.有傳染性及流行的季節性。
3.病理改變有一定規律性。
4.其傳染途徑為接觸性傳染。即病邪可直接由眼而入,與溫病邪從口鼻而入相類似,故“紅眼病”應歸溫病范疇。其辨治也可參照溫病衛分治療原則。
因本病屬眼表結膜類疾病,故很少傳變至氣分、營分及血分。此病歸屬五輪中的氣輪,與肺和大腸關系密切,因本病不但球結膜白睛發病而且瞼部結膜同時充血腫脹,甚則胞瞼紅腫。胞瞼屬脾胃,而胃與大腸同屬陰明,功能運化傳導,故肺脾均與其密不可分。而結膜下點片狀出血,乃疫癘之熱毒迫白睛之淺表經絡,血溢絡外,而不是溫病病邪深入血分甚至于侵犯臟腑功能而致;黑睛淺表星翳,則是肺氣充盛“流金凌木”,即金克木也。故其治法為祛風、清熱、解毒、涼血、退翳,方選《審視瑤函》所載“驅風散熱飲子”減羌活、川芎、歸尾,加黃芩、銀花、蟬衣、白蒺藜、紫草(即連翹、牛蒡子、薄荷、赤芍、防風、生甘草、梔子、黃芩、銀花、蟬衣、白蒺藜、紫草)。如伴發燒、煩渴引飲,可用生石膏以清肺胃之熱;如伴便秘、溲赤、頭痛煩躁、脈洪數、苔黃厚干者,加生大黃、芒硝以瀉熱通腑;若耳前淋巴腫大壓痛者可加皂角刺。病初起癥輕者可服銀翹解毒丸;癥重者可用清心明目上清丸;黑睛星翳兼肝膽濕熱者可服龍膽瀉肝丸;白睛眼瞼紅腫消退而遺留黑睛星翳者可服明目蒺藜丸。服藥期間禁食辛辣及腥膻動火之物,更忌大蒜。
本病潛伏期短,感染后1~2天,甚至于數小時即可發病。故除內服外,外治法也起到重要作用:1.三棱針放血。可取眉弓、耳尖、太陽等。或針刺合谷、曲池、攢竹、絲竹空、瞳子髎等,一般用瀉法。2.熏洗法。選防風、黃連、銀花、連翹、桔梗、白蔟藜、赤芍、蟬衣(各5克)布包煎湯,先熏患眼,待藥湯溫度降至手能耐受時用手洗患眼,洗淋不少于30次,可早晚各1次。滴劑方面,本病流行時筆者曾配制“目光靈滴眼液”(黃芩、防風、冰片、野菊花等)滴眼,其療效與無環鳥苷眼液無差異。西藥首選1%無環鳥苷與抗生素聯合使用(每小時各滴1次),晚上涂抗生素眼膏,如沒有無環鳥苷也可選用0.1%皰疹凈眼液或4%嗎啉雙胍,或0.5%病毒唑眼液、中藥魚腥草滴眼液。千萬不要亂用其他眼藥水或疊加使用。治愈后滴用藥物可逐漸遞減,至少1周。流行期間筆者不太主張盲目滴用眼藥水,因手或眼藥并不干凈,更易被感染。如平素易躁急動火,便秘溲黃,喜嗜煙酒,陰虛陽亢之人,可試服清心明目上清丸、黃連上清丸、龍膽瀉肝丸等,當然煙酒油膩辛辣亦當節制。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