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升降中焦為定法
——《溫病條辨》加減正氣散用方淺釋
徐建濤 襲雷鳴 周玲娟
藿香正氣散源于《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功能芳香化濕,解表和中,能治“傷寒頭痛,憎寒壯熱,上喘咳嗽,五勞七傷,八般風痰,五般膈氣,心腹冷痛,反胃嘔惡,氣瀉霍亂,臟腑虛鳴,山嵐瘴瘧,遍身虛腫,婦人產前、產后,血氣刺痛,小兒疳傷。”吳鞠通《溫病條辨·中焦篇·濕溫》運用藿香正氣散加減治療濕郁三焦,隨濕邪化寒化熱之不同以及所傷臟腑經絡之各異,共設五種正氣散加減法,師古而不泥古,對我們學習頗有啟迪。
1.一加減正氣散,苦辛微寒法 由藿香、茯苓皮、大腹皮、厚樸、杏仁、陳皮、神曲、麥芽、茵陳等組成。用于“三焦濕郁,升降失司,脘連腹脹,大便不爽”等證。
脾胃居中焦,為氣機升降之樞紐,濕邪外感,日久不解,由上焦傳入中焦,阻滯中焦氣機,致脾失升清胃失和降,故見脘腹脹滿、大便不爽等。治療當升降脾胃氣機,兼以清熱祛濕。因無風寒表證,故減去紫蘇、白芷等散寒解表藥,去甘草之壅滯則無留戀濕邪之虞,不用桔梗因邪在中焦恐其引藥入上焦,藥過病所。方中藿香芳香化濁,理氣和中為君。厚樸、陳皮燥濕理氣,神曲、麥芽健脾和胃,化積除脹,諸藥共為臣藥。氣機之升降除依靠脾胃之斡旋,亦有賴于肺氣之肅降、肝氣之宣發,故佐以杏仁肅降肺氣,茵陳疏肝理氣,合茯苓皮、大腹皮以利濕清熱,四藥俱為佐藥。本方以恢復脾胃氣機為法。
2.二加減正氣散,苦辛淡滲法 由藿香、陳皮、厚樸、茯苓皮、木防己、大豆黃卷、通草、薏苡仁等組成。用于“濕郁三焦,脘悶,便溏,身痛,舌白,脈象模糊”等證。
濕邪留注經絡,經氣阻滯,不通則痛,故見身痛。脾為濕困,清氣不升,水濕偏滲于大腸則見便溏,胃氣不舒故脘悶。舌白、脈象模糊亦提示濕邪偏勝。治療以祛經絡之濕邪為主。藿香芳香化濕、醒脾和胃為君。薏苡仁味甘淡,性涼,功能利濕健脾、舒筋除痹、清熱排膿。大豆黃卷清解表邪,分利濕熱,兼除濕痹,《本經》謂其“主濕痹,筋攣,膝痛。”木防己祛風除濕,通經活絡,諸藥共為臣藥。佐以陳皮、厚樸燥濕除滿,茯苓皮滲濕健脾,合通草清熱利尿,“利小便之所以實大便”。二加減正氣散以祛經絡之濕為主,所選加諸藥長于淡滲利濕兼能除痹,標本兼治,兩擅其長,這是本方特點。
3.三加減正氣散,苦辛清熱法 由藿香、茯苓皮、厚樸、陳皮、杏仁、滑石等組成。用于“穢濕著里,舌黃脘悶,氣機不宣,久則釀熱”諸證。
濕邪侵襲人體,因濕土同氣,多傳入中焦脾胃留戀不解,其寒熱轉化又有化熱與化寒的不同。即胃為陽土,脾為陰土,若中氣實之人感受濕邪則邪易并入陽明胃經,轉化為濕熱證,若中氣虛之人感受濕邪則易并入太陰脾經,轉化為寒濕證。正如《薛生白濕熱病篇》所謂:“濕熱病屬陽明太陰經者居多,中氣實則病在陽明,中氣虛則病在太陰。”本方適宜“中氣實則病在陽明”之證,用于濕郁化熱的早期階段,且濕重于熱。由舌黃知濕已化熱,濕熱郁蒸,胃失和降故見脘悶,中氣不虛故太陰脾經癥狀不明顯,無腹脹、便溏等,病情進一步發展,則見身熱、汗出不解等癥狀。治療當針對濕郁化熱的病機采取分解濕熱的方法,濕去熱孤,諸證自解。以藿香醒脾和胃,芳香化濕為君。臣以杏仁利肺氣,開水之上源,氣化則濕熱俱化;滑石味辛淡而性涼,歸胃,膀胱經,善清濕中之熱,助膀胱氣化,合茯苓皮健脾利濕,兼能瀉熱。佐以陳皮、厚樸調理中焦氣機。本方與三仁湯均有宣暢三焦氣機,清熱利濕之功,區別在于三仁湯用于濕溫初起,邪在上焦,而本方用于濕溫日久,邪入中焦,郁而化熱,濕重熱輕,治療重點在于暢中、滲下分解濕熱。
4.四加減正氣散,苦辛溫化法 由藿香、厚樸、茯苓、陳皮、草果、楂肉、神曲等組成。用于“穢濕著里,邪阻氣分,舌白滑,脈右緩”諸證。
因中氣素虛,穢濕入里,脾氣受困,脾失健運,日久則易形成飲食積滯,甚至可聚濕生痰,內外合邪,纏綿難愈,變證叢生。舌白滑,脈右緩亦為脾虛氣滯,濕困中焦之征。治療重點在于運脾消積,溫化寒濕。正如吳鞠通所云:“以右脈緩之故,知氣分之濕阻,故加草果、楂肉、神曲,急運坤陽,使足太陰之地氣不上蒸手太陰之天氣也。”方以藿香為君,芳香化濕,醒脾和胃。臣以草果、楂肉、神曲,其中,草果辛溫燥烈,功能燥濕溫中,祛痰截瘧消食,善除寒濕而溫燥中宮,為脾胃寒濕主藥。楂肉酸甘,健胃補脾,消食活血。神曲健脾消食,理氣化濕,解表。三藥共奏健脾燥濕、消食化痰之功。佐以陳皮、厚樸理氣燥濕,茯苓健脾利濕。溫陽健脾,不給濕邪以停聚之機為本方特點。
5.五加減正氣散,苦辛溫通法 由藿香、陳皮、茯苓塊、厚樸、大腹皮、谷芽、蒼術等組成。用于“穢濕著里,脘悶便泄”諸證。
《溫病條辨·中焦篇·寒濕》說:“傷脾陽,在中則不運、痞滿,傳下則洞瀉腹痛。傷胃陽,則嘔逆不食,膈脹胸痛。兩傷脾胃,既有脾證,又有胃證也。”穢濕入里,兩傷脾胃,脾失升清,水濕并走大腸則便泄,胃失和降則脘悶。治療當調和脾胃,溫化寒濕。方取藿香化濕和胃,為君藥。蒼術辛苦而溫,功能燥濕健脾,祛風散寒。陳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兩藥共為臣藥。佐以厚樸行氣除滿,燥濕消痰。大腹皮下氣寬中,行水。茯苓利濕健脾。谷芽健脾開胃,和中消食。本方著力于調和脾胃,恢復其升清降濁之職,如此則無內外合邪之虞,輔以祛濕則諸癥自愈。
五個加減正氣散方,從不同角度體現了“以升降中焦為定法”的立方之旨。濕溫病病機為濕溫之邪,蘊結中焦,脾胃氣機升降失常,故五方均用藿、樸、苓、陳以化濕、行氣、健脾,并隨證施以辛涼、辛溫、甘溫、苦溫、淡滲、苦滲之品,即一加減調升降,二加減宣經絡,三加減利濕熱,四加減運脾陽,五加減和脾胃。加減正氣散方的應用也體現出濕性黏滯,濕邪致病易阻滯氣機,以及濕邪兼證較多的特點。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