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汗治療體會
□ 楊道海
手汗癥是一種對身體健康沒有大妨礙的病癥,癥狀就是手汗多,特別在夏天,手汗多得甚至會滴下水來,給患者的日常工作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困擾。手汗癥不分男女,在東方人比較常見,發病率約為1%,在亞熱帶發病率可以達到3%左右,其中約2%有家族史。在臨床上,手汗癥分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大多數人為原發性手汗過多。它的治療可以分為內科治療和外科治療。可以內服西藥,在抑制手汗的同時,也抑制全身的汗腺分泌,這樣相對來說副作用比較大;也可以用藥水浸泡治療,雖然見效但效果短暫;可以外科電視胸腔鏡下胸交感神經切斷手術治療,這樣不但花費較高,而且手術并發癥較多。選用中醫辨證治療,不但花費低,而且安全、可靠,療效持久。
病案
張某,男,18歲,患者手出冷汗10年余,于2007年6月10日來我處就診。癥見手掌汗出如洗,擦干數分鐘即現,汗出冰冷,精神可,納食一般,大便兩日一次,略干,小便量少,身無汗,舌淡白苔白厚滑,舌中心色略黃,脈弦。經多方醫治,效果不佳,西醫建議作神經阻斷治療。患者擔心手術有一定危險性,故求治于余。根據患者病情,辨證為寒濕中阻,蘊久化熱。治以溫陽化濕,瀉下清熱。處以厚樸、草果、陳皮、干姜、檳榔、茯苓、白術各 15g,大黃5g,黃芩10g,木香5g,車前子10g,甘草 5g。6劑,水煎服。
6月 17日二診,服上方后,舌苔漸退,水濕漸化,但手掌汗出較前加重,且手背也汗出如洗,患者仍周身無汗。故續服前方以溫化寒濕,清熱瀉下,加用防風通圣散疏風解表,通達腠理。
6月24日三診,患者手掌汗出明顯減少,惟指端仍汗出較多,續服前方鞏固療效。
7月1日四診,患者手掌干燥,苔凈脈和,以益氣健脾,養陰和胃善后,處以太子參10g,白術10g,茯苓10g,麥冬30g,玉竹15g,石斛15g,沙參15g甘草6g。3劑,水煎服。
按 《望診遵經·診汗望法提綱》曰:“手足汗出者,病在于胃。”故手足汗出的病位在脾胃,多因陽明熱盛或寒聚胃脘所致。本患者由于寒聚胃脘,久而生濕,寒濕內盛,發越于外,則手汗如洗,汗出冰冷;郁久化熱,故舌中心苔黃。治療以溫化寒濕,瀉下清熱。二診患者水濕漸化,但汗出加重,雖至盛暑,患者仍周身無汗,考慮到患者寒濕內阻,長期汗液代謝失常,腠理閉郁,故加用防風通圣散疏風解表,通達腠理,使患者汗液代謝正常,循腠理出表。患者痊愈后考慮到寒濕久聚脾胃,脾胃虛弱,有用溫燥辛散之品,耗氣傷陰,故以益氣健脾、養陰和胃善后,而收全功。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