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偉治療慢性泌尿系感染經驗舉隅
慢性泌尿系感染隸屬于祖國醫學的“勞淋”的范疇,本病病情纏綿,數月乃至數年不愈,且易反復發作。現代醫學往往采用抗菌藥物治療,但其發病率、復發率并未有效降低,而且隨著抗菌藥物的長期、反復應用,其耐藥問題日益突出,治療愈加困難。江蘇省中醫院腎內科主任孫偉教授從事中醫臨床教學及科研工作20余年,治學嚴謹,博采眾方,于腎病領域經驗豐富,每每有創新之論,其采用中藥辨證治療慢性泌尿系感染,療效頗佳。筆者有幸侍診學習,耳濡目染,受益良多。
對病因病機的認識
孫師認為,淋證病位在膀胱,其本在腎,屬于本虛標實、虛實夾雜之證。《諸病源候論》曰:“諸淋者,由腎虛而膀胱熱故也。”首先素體稟賦不足,腎虛是發病的根源,所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正虛一則衛外不固易致外邪入侵,二則感邪后,難以徹底達邪外出,盡管經治后有時癥狀不著,實乃余邪蘊伏,暫不發作而已。一旦遇勞或感外邪引動則會伺機而發,久而久之形成惡性循環。其次濕熱內蘊是標證,貫穿疾病的始終。治病求本,故孫師臨證遣方用藥總以調理腎中陰陽,扶正固本為法,再根據濕熱邪氣的輕重,酌量選用清利之品,有補有瀉,補中寓通,標本兼固。
辨證施治,用藥獨到
1.腎虛為本,分證不同,用藥各異 孫師根據病程的久暫、體質的不同,又將其分為氣虛、陽虛和陰虛:
(1)脾腎氣虛:神疲乏力,倦怠少氣,納食減少,腰酸隱隱,小便時有赤澀,尿液不盡,點滴而出,舌質淡,苔薄白或膩,脈細。常用藥:生黃芪、潞黨參、生白術、法半夏、炒陳皮、桑寄生、厚杜仲、懷牛膝等。
(2)腎陽虧虛:精神萎靡,畏寒,腰部冷痛,四肢不溫,尿意頻頻,夜尿增多,便溏,舌質淡胖,邊有齒印,苔薄,脈沉細。常用藥:仙靈脾、菟絲子、淡干姜、淡附片、懷牛膝等。
(3)腎陰不足:五心煩熱,乏力盜汗,口干,入夜尤甚,腰膝酸軟,小便赤澀,大便秘結,舌質紅,苔少,脈細數。常用藥:太子參、旱蓮草、炙首烏、女貞子、肥玉竹、炙黃精、細生地等。
2.隨證加減,靈活變通 腰痛重加金毛狗脊、川斷、元胡;大便秘結者酌加制軍,老年人加肉蓯蓉;小便清長,夜尿頻多加覆盆子、桑螵蛸;帶下過多,色黃質稠者,加椿根皮、苦參。尿中有紅細胞者加茜草、仙鶴草、白茅根、大小薊等。
值得一提的是,孫師善用黃芪,幾乎方方必用,常言其既能補中氣,又能益元氣。元氣者,其根在腎,為腎中精氣所化生。《湯液本草》言:“黃芪……氣溫,味甘,純陽,性平……入手少陽經、足太陰經,足少陰、命門之劑。”《本草求真》曰:“又言力能補腎……腎虛氣薄。鹽湯蒸潤。切片用。”劉元素云:“黃芪……其用有五:補諸虛不足,一也;益元氣,二也;壯脾胃,三也。”均明確提出該藥有補元氣、滋腎氣之功。
對于補益脾腎之劑,孫師強調用藥切忌溫燥峻烈,以恐助陽生熱,耗氣傷陰,選藥當以平和為貴。但若濕熱之象不著,一派陽虛之狀,干姜、附片則但用無妨,惟用量不可過重,時間不可過長,中病即止。腎陰不足,又夾濕熱者,其治頗為棘手,若滋補不當,常致濕熱留戀,有閉門留寇之弊,若清利太過,則陰傷更甚。宜左右權衡,滋清并用。清利之品孫師青睞輕靈氣浮之藥如淡竹葉、薺菜花等。
3.突出濕熱,治法不離清利 孫師認為濕熱之邪貫穿病程的始終,在整個病程中都可有輕重不等的尿熱尿痛、小便短赤,滴瀝難盡等癥狀,選用清熱利尿之品常用如石葦、扁蓄、瞿麥、車前草、淡竹葉、冬葵子等。如瘀象明顯,或病程過長,依據祖國醫學久病致虛、因虛致瘀的理論,在補腎清利的同時加用活血行氣之品,往往收到良好的效果,如丹參、當歸、川芎、益母草等。
4.重視脾胃調理 李東垣在《脾胃論》中說:“善治病者,惟在調理脾胃”。孫師注重固護脾胃,常諄諄告誡學生,脾胃乃后天之本,腎精肝血均有賴于水谷精微的不斷充養,胃不受納,脾不散精,莫說食谷難化,就是湯藥亦難發揮其治療作用。“土得木則達”,臨床上,患者因病情反復難愈,或心煩氣燥,焦慮不安,肝旺則橫克脾土;或情緒低落,郁郁寡歡,肝氣郁結,則木郁土壅。再加之有些醫者大劑量使用清熱利濕藥,苦寒之品更易戕傷脾胃,均可使中焦運化失常,后天之本失養。因此患者就診時常伴有納差、消瘦,乏力等癥狀,孫師常選用黨參、白術、半夏、陳皮之品,取六君子湯之意,使胃有所資,脾得轉輸。從而改善患者全身情況,增強體質,減少感染次數。即使在急性期,用藥以清利為主時,亦酌加黨參、白術等固護中州。
5.配合使用中成藥“滋腎通關膠囊” 滋腎通關膠囊乃孫師根據古方“滋腎通關散”精心研制、工藝改進而成,主要由黃柏、知母、肉桂等組成,黃柏清熱燥濕,瀉下焦濕熱為君;佐以知母滋腎陰,瀉相火,同時用少量肉桂溫腎陽,引火歸源,更助膀胱氣化,通利小便而關自開矣,該方深合本病“腎虛而膀胱熱故也”之病機。臨床上,根據患者情況均可配合應用,其中急性發作時可配合湯藥同服;緩解期停服湯藥時,亦可服用一段時間,以鞏固療效,徹底清除體內余邪,達到根治的目的。
6.重視煎藥方法 孫師每診完一新病人,必告知煎藥方法:先將中藥泡半小時,大火煎開后,文火慢熬30分鐘,濾出藥汁后,加水再煎,然后2次藥汁混勻,分3次服。日久,筆者才體會到老師的苦心:依照正確的煎藥方式,一方面可保證藥物有效成分充分溶于水中,另一方面則可使藥力在體內得以充分發揮效力。
典型病例
某患女,30歲。3個月前出現尿頻、尿急,小便不暢等癥狀。尿WBC+++,服用多種抗生素,尿中白細胞波動在+~+++之間,癥狀時輕時重,終日疲乏無力。就診時面色 白,腰膝酸痛,四肢冰涼,尿頻、急且滴瀝不盡,眠差,納谷不香,大便溏薄,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證屬腎陽不足,膀胱氣化失司,兼有濕熱內蘊。治宜溫清并用:生黃芪30g,潞黨參15g,生白術15g,法半夏12g,懷牛膝15g,仙靈脾15g,菟絲子15g,淡附片10g,厚杜仲15g,車前草15g,淡竹葉15g,石葦20g,廣郁金15g,蘇梗15g,甘草6g。
服藥7劑后,納食增加,手腳漸溫,尿頻急減輕,稍感口干,遂以前方中附片減至5g,加制首烏15g。后持續就診4周,辨證調治,癥狀消失,尿中白細胞亦消失。停服湯藥,改服滋腎通關膠囊,每次4粒,每日3次,服用1月余。隨訪2年無復發。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