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條灸技術操作規程
【目的】
用純凈的艾絨(或加入中藥)卷成圓形柱形的艾條,點燃后在人體表面熏烤的一種療法。適用于各種虛寒性病癥,如胃脘痛、腹痛、泄瀉、風寒痹證、陽痿、早泄、瘡瘍久潰不愈等癥。
【用物準備】
治療盤、艾條、火柴、彎盤、小口瓶、必要時備浴巾、屏風等。
【操作程序】
1. 備齊用物,攜至床旁,做好解釋取得病人合作。
2. 取合理體位,暴露施灸部位,冬季注意保暖。
3. 根據病情,實施相應的灸法。
3.1 溫和灸:點燃艾條,將點燃的一端,在距離施灸穴位皮膚3 cm左右處進行熏灸,以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宜。一般每處灸5~7分鐘,至局部皮膚紅暈為度。
3.2 雀啄灸:將艾條點燃的一端,在距離施灸部位2~5 cm之間,如同鳥雀啄食般,一下一上不停地移動,反復熏灸,每處5分鐘左右。
3.3 回旋灸:將艾條點燃的一端,距施灸部位3 cm左右,左右來回旋轉移動,進行反復熏灸,一般可灸20~30分鐘。
4. 施灸過程中,隨時詢問患者有無灼痛感,及時調整距離,防止燒傷。觀察病情變化及有無體位不適。
5. 施灸中應及時將艾灰彈入彎盤,防止燒傷皮膚及燒壞衣物。
6. 施灸完畢,立即將艾條插入小口瓶,熄滅艾火。清潔局部皮膚后,協助患者衣著,安臵舒適臥位,酌情開窗通風。
7. 清理用物,歸還原處。
【注意事項】
1. 施灸后局部皮膚出現微紅灼熱,屬于正常現象。如灸后出現小水泡,無需處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較大,可用無菌注射器抽去泡內液體,覆蓋消毒紗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2. 施灸過程中防止艾灰脫落燙傷皮膚或燒壞衣物。
3. 熄滅后的艾條,應裝入小口瓶內,以防復燃,發生火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