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火罐技術操作規程
【目的】
拔火罐是以罐為工具,利用燃燒熱力,排出罐內空氣形成負壓,使罐吸附在皮膚穴位上,造成局部瘀血現象的一種療法。此法具有溫通經絡、驅風散寒、消腫止痛、吸毒排膿等作用。適用于風濕痹證,如肩背痛、腰腿痛;肺部疾病,如咳嗽、哮喘;胃腸疾病,如脘腹脹痛、胃痛、嘔吐及腹瀉等。
【用物準備】
治療盤、火罐(玻璃罐、竹罐、陶罐)、止血鉗、95%酒精、火柴、小口瓶、必要時備毛毯、屏風、墊枕。根據拔罐方法及局部情況備紙片、凡士林、棉簽、0.5%碘伏、鑷子、干棉球、三棱針或梅花針、紗布、膠布等。
【操作方法】
1. 點火
選用下列方法之一,將火罐吸附于所選部位上。
1.1 閃火法:是用長紙條或用鑷子夾95%酒精棉球一個,用火將紙條或酒精棉球點燃后,伸入罐內中段繞一周(切勿將罐口燒熱,以免燙傷皮膚),迅速將火退出,立即將罐按扣在所選部位或穴位上。
1.2 貼棉法:是用大小適宜的95%酒精棉一塊,貼在罐內壁中段(不要過濕),點燃后迅速按扣在應拔的部位。
1.3 投火法:是用易燃燒紙片或95%酒精棉球(擰干)一個,點燃后投入罐內,迅速將罐按扣在應拔的部位,此法適用于側位橫拔。
2. 拔罐
根據病情需要,可分為下列幾種拔罐方法。
2.1 坐罐法:又名定罐法,將罐吸附在皮膚上不動,直至皮膚呈現瘀血現象為止,一般留臵10分鐘左右,此法適用于鎮痛治療。
2.2 閃罐法:即將罐拔住后,立即起下,如此反復多次地拔住起下,起下拔住,至皮膚潮紅充血或瘀血為度。多用于局部肌膚麻木、疼痛等癥。
2.3 走罐法:又稱推罐法,即拔罐時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膚及罐口上,涂一層凡士林等潤滑油,再將罐拔住,然后,醫者用右手握住罐子,向上、下或左、右需要拔的部位,往返推動,至所拔部位的皮膚紅潤、充血,甚或瘀血時,將罐取下。此法宜于面積較大,肌肉豐厚部位,如脊背、腰臀、大腿等部位的酸痛、麻木、風濕痹痛等癥。
2.4 刺血拔罐法:在患部常規消毒后,先用梅花針叩打,或用三棱針淺刺出血后,再行拔罐,留臵5~10分鐘,起罐后消毒局部皮膚。多用于治療丹毒、扭傷、乳癰等。
3. 起罐
右手扶住罐體,左手以拇指或食指從罐口旁邊按壓一下,待空氣進入罐內即可將罐取下。 1/2 1 2 下一頁 尾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