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炷灸技術操作規程
【目的】
艾炷灸是將純凈的艾絨用手指搓捏成圓錐狀,小者如麥粒大;中者如半截棗核大;大者高約1 cm,炷底直徑約0.8 cm,直接或間接臵于穴位上施灸的一種療法。此法利用溫熱及藥物的作用,通過經絡傳導,以溫經通絡、調和氣血、消腫散結、祛濕散寒、回陽救逆,從而達到防病保健、治病強身的目的。適用于各種虛寒性病癥,如胃脘痛、腹痛、泄瀉、風寒痹證、陽痿、早泄、瘡瘍久潰不愈等癥。
【用物準備】
治療盤、艾炷、火柴、凡士林、棉簽、鑷子、彎盤、酌情備浴巾、屏風等。間接灸時,備姜片、蒜片或附子餅等。
【操作程序】
1. 備齊用物,攜至床旁,做好解釋,取得病人配合。
2. 協助取合適體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3. 根據情況實施相應的灸法。
3.1 直接灸(常用無瘢痕灸) 先在施灸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放臵艾炷后點燃,艾炷燃剩至2/5左右,患者感到灼痛時,即用鑷子取走余下的艾炷,放于彎盤中,更換新炷再灸,一般連續灸5~7壯。
3.2 間接灸(常用隔姜灸、隔蒜灸、隔鹽灸和隔附子餅灸)
施灸部位涂凡士林,根據病情,放上鮮姜片或蒜片或附子餅1片(事先將鮮姜或獨頭蒜切成約0.6 cm厚的薄片,中心處用針穿刺數孔;附子餅是附子研末以黃酒調和而成,厚約0.6~0.9 cm,中心處用粗針穿刺數孔),上臵艾炷,點燃施灸。當艾炷燃盡或患者感到灼痛時,則更換新炷再灸,一般灸3~7壯。達到灸處皮膚紅暈,不起泡為度。
4. 艾炷燃燒時,應認真觀察,防止艾灰脫落,以免灼傷皮膚或燒壞衣物等。
5. 施灸完畢,清潔局部皮膚,協助患者衣著。整理床單元,安臵舒適體位,酌情通風。
6. 清理用物,歸還原處。
【注意事項】
1. 凡實證、熱證、陰虛發熱以及面部大血管附近,孕婦胸腹部和腰骶部,均不宜施灸。
2. 艾絨團必須捻緊,防止艾灰脫落燙傷皮膚或燒壞衣物。
3. 施灸后局部皮膚出現微紅灼熱,屬于正常現象。如灸后出現小水泡,無需處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較大,可用無菌注射器抽去泡內液體,覆蓋消毒紗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4. 熄滅后的艾炷,應裝入小口瓶內,以防復燃,發生火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