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全國城鎮居民中醫健康狀態與養生狀況調查(以下簡稱“全民中醫健康養生報告”)結果發布。結果顯示,我國城鎮居民中醫健康養生指數為58.7分;從健康狀態來看,較突出的問題是血虛、陽虛、氣虛與胃腸積熱。
據了解,該次調查由中華中醫藥學會、零點研究咨詢集團與無限極(中國)有限公司合作推出。調查歷時半年,結合網絡問卷與攔截訪問兩種方式,采集樣本涉及華北、東北、西北、華東、華中、華南、西南七個大區。在針對4849個20~60歲的有效樣本進行分析后,“全民中醫健康養生報告”首次提出了“中醫健康養生指數”的概念,主要包含養生狀況與健康狀態兩大方面共計79項指標的內容。
從養生狀況來看,精神緊張、不良情緒、過度勞累、久坐不動、吃飯過飽、熬夜晚睡是影響健康的六大因素,熬夜晚睡與久坐不動出現的比例最高,分別為75.6%和72.9%,超過40%的白領群體出現以上兩種情況。
從健康狀況來看,存在血虛、陽虛、氣虛與胃腸積熱四種問題的人所占比例最高。其中,年輕群體、小三口之家(年輕父母與一個孩子)、“學歷、薪資雙高”群體是需要重點關注的人群,特別是小三口之家的中醫健康指數得分較低,最常出現陽虛和氣虛問題。
中華中醫藥學會學術顧問溫長路告訴記者,人體表現出的陰、陽、氣、血問題基本都源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血虛 主要表現為面色發白、口唇紅潤不足、睡眠質量差,女性還會出現月經顏色變淡等問題。一般認為,只要沒達到真正的疾病狀態,就不需要藥補,僅通過飲食調節便可有所改善,如適當多吃紅棗、花生等補血食物。
溫長路強調,阿膠從本質上說屬于藥物,最好不要擅自服用。此外,保證良好睡眠、減少熬夜也有助滋陰養血。
陽虛 以怕冷、手腳發涼、精神不振為主要表現,多與久坐不動、缺乏運動有關,情緒不良也可導致陽氣不足。
若要緩解上述癥狀,首先應學會調節不良情緒;其次要增加運動,特別是戶外運動,適當延長曬太陽的時間,有助于體內陽氣生發;最后是調整飲食,做到谷物、蔬菜、水果、肉蛋的多樣化攝入。要知道,偏食也是造成陽虛的重要原因之一。
氣虛 與陽虛的外在表現極為相似,但程度稍輕,其成因與身體陰陽失衡有關。例如夏天總是待在溫度極低的空調屋,冬天窩在暖氣房,過大的室內外溫差打破了陰陽平衡,致使身體虧虛。
為緩解此類癥狀,冬天可適當多吃些熱性的牛羊肉,西洋參等補氣之物應在醫生指導下食用。
胃腸積熱 此問題以城鎮居民較為常見。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飲食結構也發生了相應變化,肉禽蛋奶在日常飲食中占據主要地位,蔬菜水果的攝入量相對下降,再加上懶于運動的人越來越多,機體代謝不足,食物積滯于胃,久之便會出現胃腸積熱問題,主要表現為口干、口臭、胃部感覺發熱、大便秘結等。
針對其主要成因,改善方法應以調整飲食為主,盡可能增加蔬菜水果的攝入,同時減少肉禽蛋奶攝入;平時能少坐就少坐,有活動的機會一定不要放過,增加運動有助于熱量發散。此外,多喝水、多排小便、養成定時排大便的習慣,也都有助于緩解胃腸積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