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醫大師顏德馨的養生醫話
國醫大師顏德馨的養生醫話
國醫大師顏德馨,現年94歲,雖已退居二線,仍然關心和指導著一線的醫、教、研,精神矍鑠,顏老的養生醫話堪為很好的借鑒。——編者
中國傳統養生文化在發展過程中產生了各種不同的學術流派,但就其主要模式則可以分為“清靜養生”和“運動養生”兩種。動與靜,截然相反,欲求長生之道,到底應以靜為主,抑或以動為主?歷代養生家眾說紛紜。余認為動與靜是對立統一的兩種養生方法。古人早有“動以養形,靜以養神”之說,方法雖然不同,但目的則一,均為促進和恢復機體氣血流暢和平衡。
運動養生 常欲小勞
運動養生,始于《莊子·刻意》,“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伸,為壽而已矣”。至西漢有《導引圖》問世,華陀倡五禽戲。《呂氏春秋》則提出精辟箴言:“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形氣亦然,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郁。”在這種主動養生思想影響下,歷代養生家在實踐中不斷豐富這方面內容。如唐代孫思邈謂:“養性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勞及強所不能堪耳。”宋代歐陽修曰:“勞其形者長年。”清代顏元則稱:“養身莫善于習動,夙興夜寐,振起精神,尋事去做,行之有常,并不困疲,日益精壯”。他們認為人的內部氣血及各種器官組織都處于恒動狀態,采用運動方法和手段促進這種內在運動狀態發展和加強,就能求得養生健身的效果。可見運動養生的觀點是中國古代養生文化中重要內容之一,它為當前盛行的體操、跑步等體育健身運動提供了理論依據。動包括走動、活動、運動、勞動等,以動而不疲、持之以恒為原則,不僅青年人要動,老年人更要動。俗言謂一身動,氣血通,運動不但使肢體矯健,主要能保持氣血的流暢,有助于臟器功能的健全,機體平衡,以達到健康長壽目的。
清靜養神 靜心養性
清靜養生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占據著中國傳統養生文化的主流地位,這是由于中國傳統養生文化在歷史上長期受到道教的影響。先秦道家以“清靜”學說立論,即不僅蘊含人生論,也包含其養生論。如老子所說:“致虛極,守靜篤”,“無欲以靜,天下將自定”,這種思想對中醫清靜養生學說的發展有著很大影響。《素問·上古天真論》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嵇康《養生論》謂:“善養生者,清虛靜泰,少私寡欲。”他們的主要理論依據為神是生命的主宰,人身各臟腑器官都由神統御,神的屬性好靜,但人的社會活動和生產活動又使神時時處于躁動狀態,使神易于耗損,傷及精氣,乃至形體衰弱,患病夭折。其實,所謂“靜”有二層含義:一是指機體不可過勞;二是指心不可妄動。清靜養神就是要求人體保持生理和心理的平衡,即《內經》所謂的“和喜怒,養心神”,只有做到“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才能排除七情對機體氣血的干擾,使氣血始終保持流暢和平衡。近代研究發現,當人的身心都入靜之后,人的臟器、肌膚、心血管、神經等系統都處于松弛狀態,這時機體的氣血調和,經脈流通,臟腑功能活動有序,證實了清靜養神目的也在于調暢氣血。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名人養生][圖文]黃永玉的養生之道 12-19 [飲食養生]秋季養生湯的做法 09-25 [飲食養生][圖文]中醫推薦中秋養生食物 09-25 [養生小常識]女性中秋養生三則 09-25 [四季養生]秋季養生談食補與藥補 09-15 [四季養生][圖文]秋季養生談“棗” 09-09 [養生小常識]秋季養生小常識——泡腳 09-08 [飲食養生]適合秋季煲湯的四種蔬菜 09-08 [養生文化]養生談“善” 09-05 [飲食養生]秋季飲食養生——扁豆燒牛肉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