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脾胃病證 第三節 泄瀉第 6 頁
4.脾虛瀉
證候:大便稀溏,色淡不臭,多于食后作瀉,時輕時重,面色萎黃,形體消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脈緩弱。
分析:脾胃虛弱,清陽不升,運化失職,故大便稀溏,色淡不臭,時輕時重。脾胃虛弱,運納無權,故多于食后作瀉。泄瀉較久,脾虛不運,精微不布,生化乏源,氣血不足,故面色萎黃、形體消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脈緩弱。
治法:健脾益氣,助運止瀉。
方藥:參苓白術散加減。常用藥:黨參、白術、茯苓、甘草益氣補脾,山藥、蓮肉、扁豆、薏仁健脾化濕,砂仁、桔梗理氣和胃。胃納不振,舌苔膩,加藿香、陳皮、焦山楂以芳香化濕,理氣消食助運;腹脹不舒加木香、枳殼理氣消脹;腹冷舌淡,大便夾不消化物,加干姜以溫中散寒,暖脾助運;久瀉不止,內無積滯者,加肉豆蔻、訶子、石榴皮以固澀止瀉。
5.脾腎陽虛瀉
證候:久瀉不止,大便清稀,完谷不化,或見脫肛,形寒肢冷,面色光白,精神萎靡,睡時露睛,舌淡苔白,脈細弱。
分析:久瀉不止,脾腎陽虛,命門火衰,不能溫煦脾土,故大便清稀,完谷不化。脾虛氣陷,則見脫肛。腎陽不足,陰寒內生,故形寒肢冷,面色觥白,精神萎靡,睡時露睛,舌淡苔白,脈細弱。
治法:補脾溫腎,固澀止瀉。
方藥:附子理中湯合四神丸加減。常用藥:黨參、白術、甘草健脾益氣,干姜、吳茱萸溫中散寒,附子、補骨脂、肉豆蔻、五味子溫腎暖脾、固澀止瀉。·脫肛加炙黃芪、升麻升提中氣;久瀉不止加訶子、石榴皮、赤石脂收斂固澀止瀉。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頁 >>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