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脾胃病證 第三節 泄瀉第 7 頁
(二)變證
1.氣陰兩傷
證候:瀉下無度,質稀如水,精神萎靡或心煩不安,目眶及前囟凹陷,皮膚干燥或枯癟,啼哭無淚,口渴引飲,小便短少,甚至無尿,唇紅而干,舌紅少津,苔少或無苔,脈細數。
分析:本證多起于濕熱泄瀉,由于瀉下無度,水液耗失,陰津受劫,液虧氣虛,肌膚失養,故目眶及前囟凹陷,皮膚干燥或枯癟,啼哭無淚,唇紅而干,精神萎靡。水液不足,故小便短少,甚或無尿。胃陰傷,無津上承,故口干、口渴引飲。氣陰不足,心失所養,故心煩不安。舌紅少津,苔少或無苔,脈細數,均為氣陰損傷之象。
治法:益氣養陰,酸甘斂陰。
方藥:人參烏梅湯加減。常用藥:人參、炙甘草補氣扶脾,烏梅澀腸止瀉,木瓜祛濕和胃,四藥合用且能酸甘化陰,蓮子、山藥健脾止瀉。久瀉不止加山楂炭、訶子、赤石脂澀腸止瀉;口渴引飲加石斛、玉竹、天花粉、蘆根養陰生津止渴;大便熱臭加黃連清解內蘊之濕熱。
2.陰竭陽脫
證候:瀉下不止,次頻量多,精神萎靡,表情淡漠,面色青灰或蒼白,哭聲微弱,啼哭無淚,尿少或無,四肢厥冷,舌淡無津,脈沉細欲絕。·
分析:本證多見于暴瀉或久瀉不止,耗傷津液,陰損及陽,氣隨液脫。陰傷于內,故見啼哭無淚,尿少或無;陽脫于外,則精神萎靡,表情淡漠,哭聲微弱,面色青灰或蒼白,四肢厥冷。舌淡無津,脈沉細欲絕,為陰津耗竭、陽氣欲脫之象。
治法:挽陰回陽,救逆固脫。
方藥:生脈散合參附龍牡救逆湯加減。常用藥:人參大補元氣,麥冬、五味子、白芍、炙甘草益氣養陰、酸甘化陰,附子回陽固脫,龍骨、牡蠣潛陽救逆。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頁 >>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