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脾胃病證 第四節 厭食
厭食指小兒較長時期不思進食,厭惡攝食的一種病癥。本病古代的記載較少,1980年以來,經過系統研究,總結了病因病機、辨證論治規律,寫入了教材。目前,本病在兒科臨床上發病率較高,尤在城市兒童中多見。好發于1-6歲的小兒。厭食指以厭惡攝食為主證的一種小兒脾胃病癥,若是其他外感、內傷疾病中出現厭食癥狀,則不屬于本病。
[病因病機]
形成本病的病因較多。小兒時期脾常不足,加之飲食不知自調,挑食、偏食,好吃零食,食不按時,饑飽不一,或家長缺少正確的喂養知識,嬰兒期喂養不當,乳食品種調配、變更失宜,或縱兒所好,雜食亂投,甚至濫進補品,均易于損傷脾胃。也有原本患其他疾病脾胃受損,或先天稟賦脾胃薄弱,加之飲食調養護理不當而成病。因此,本病多由于飲食不節喂養不當而致病,其他病因還有他病失調脾胃受損、先天不足后天失養、暑濕熏蒸脾陽失展、情志不暢思慮傷脾等,均可以形成本病。厭食的病變臟腑在脾胃,發病機理總在脾運胃納功能的失常。胃司受納,脾主運化,脾胃調和,則口能知五谷飲食之味。小兒由于以上各類病因,易造成脾胃受損運納功能的失常。因病因、病程、體質的差異,證候又有脾運功能失健為主與脾胃氣陰不足為主的區別。厭食為脾胃輕癥,多數患兒病變以運化功能失健為主,虛象不著,因飲食喂養不當,或濕濁、氣滯困脾,脾氣失展,胃納不開。部分患兒素體不足,或病程較長,表現虛證,有偏氣虛、有偏陰虛者。脾為陰土,喜燥而惡濕,得陽則運;胃為陽土,喜潤而惡燥,以陰為用。故凡脾氣、胃陰不足,皆能導致受納、運化失職而厭食。
[1] [2] [3] [4] [5] [6] [7] 下一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