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脾胃病證 第二節 口瘡
口瘡是指以口腔內粘膜、舌、唇、齒齦、上腭等處發生潰瘍為特征的一種小兒常見的口腔疾患。口瘡發生于口唇兩側者,又稱燕口瘡;滿口糜爛,色紅作痛者,又稱口糜。本病相當于西醫學口炎。任何年齡均可發生,以2-4歲的小兒多見;一年四季均可發病。可單獨發生,也常伴發于其他疾病之中。小兒口瘡一般預后良好;若失治、誤治,體質虛弱,可導致重癥,或反復發作,遷延難愈。
《素問·至真要大論》已有“火氣內發,上為口糜”的記載,《諸病源候論·口瘡候》亦有“小兒口瘡,由血氣盛,兼將養過溫,心有客熱熏上焦,令口生瘡也”的論述,指出心經熱盛,發生口瘡。《小兒衛生總微論方·唇口病論》說:“風毒濕熱,隨其虛處所著,搏于血氣,則生瘡瘍……若發于唇里,連兩頰生瘡者,名曰口瘡;若發于口吻兩角生瘡者,名曰燕口。”指出本病是由感受風毒濕熱所致,由于發病部位不同,而有口瘡與燕口瘡之稱。
[病因病理]
小兒口瘡,多由風熱乘脾,心脾積熱,虛火上炎所致。主要病變在脾與心,虛證常涉及于腎。風熱乘脾者,因外感風熱之邪,外襲于肌表,內乘于脾胃。脾開竅于口,胃絡于齒齦,風熱毒邪侵襲,引動脾胃內熱,上攻于口,使口腔粘膜破潰,發為口瘡。若夾濕熱,則兼見口腔糜爛。
心脾積熱者,因調護失宜,喂養不當,恣食肥甘厚膩,蘊積生熱;或喜吃煎炒炙,內火偏盛,邪熱內積心脾,循經上炎口腔,發為口瘡。
虛火上炎者,因小兒“腎常虛”,若久患熱病,或久瀉不止,津液虧耗,腎陰不足,水不制火,虛火上浮,熏灼口舌,發生口瘡。
[1] [2] [3] [4] [5] [6] [7] 下一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