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脾胃病證 第三節 泄瀉第 5 頁
2.風寒瀉
證候:大便清稀,中多泡沫,臭氣不甚,腸鳴腹痛,或伴惡寒發熱,鼻流清涕,咳嗽,舌淡,苔薄白。
分析:調護失宜,感受風寒,寒邪客于腸胃,寒凝氣滯,中陽被困,運化失職,故見大便清稀,糞多泡沫,臭氣不甚。風寒郁阻,氣機不得暢通,故見腸鳴腹痛。惡寒發熱,鼻流清涕,咳嗽,舌淡,苔薄白,均為風寒外襲之象。
治法:疏風散寒,化濕和中。
方藥:藿香正氣散加減。常用藥:藿香、蘇葉、白芷、生姜疏風散寒、理氣化濕,大腹皮、厚樸、陳皮、半夏溫燥寒濕、調理氣機,蒼術、茯苓、甘草、大棗健脾和胃。大便稀,色淡青,泡沫多,加防風炭以祛風止瀉;腹痛甚,里寒重,加木香、干姜以理氣溫中散寒止痛;夾有食滯者,去甘草、大棗,加焦山楂、神曲消食導滯;小便短少加澤瀉、豬苓滲濕利尿;表寒重加荊芥、防風以加強解表散寒之力。
3.濕熱瀉
證候:大便水樣,或如蛋花湯樣,瀉下急迫,量多次頻,氣味穢臭,或見少許粘液,腹痛時作,食欲不振,或伴嘔惡,神疲乏力,或發熱煩鬧,口渴,小便短黃,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分析:濕熱之邪,蘊結脾胃,下注腸道,傳化失司,故瀉下稀薄如水樣,量多次頻。濕性粘膩,熱性急迫,濕熱交蒸,壅阻胃腸氣機,故瀉下急迫,色黃而臭,或見少許粘液,腹痛時作,煩鬧不安;濕困脾胃,故食欲不振,甚或嘔惡,神疲之力。若伴外感,則發熱;熱重于濕,則口渴;濕熱下注,故小便短黃;舌紅,苔黃膩,脈滑數,均為濕熱之征。
治法:清熱利濕。
方藥:葛根黃芩黃連湯加減。常用藥:葛根解表退熱、生津升陽,黃芩、黃連清解胃腸之濕熱,甘草調和諸藥,共具解表清腸、表里雙解之功。熱重于濕,加連翹、馬齒莧、馬鞭草清熱解毒;濕重于熱,加滑石、車前子、茯苓、蒼術燥濕利濕;腹痛加木香理氣止痛;口渴加生石膏、蘆根清熱生津;夏季濕濁中阻加藿香、佩蘭芳化濕濁;嘔吐加竹茹、半夏降逆止嘔。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頁 >>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